之後的測量工作,由我來完成。
我知道大家都對電器知識都不是很懂,不過沒關係,在接下來的測試中,我會挨個給你們作指導。這個插接板用的是電池供電,電流很微弱,不會對大家造成傷害,所以請大家不要害怕。具體的插接方式我會下來指點,測量的方法、萬用表的使用、如何看資料,我都會具體教給大家,所以不要著急。測試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叫我。
就這些,大家聽懂了嗎?”
“聽懂了!”辦公室改的課堂內響起一陣同學們的回應。教室外面,其它班級也先後響起學生的回應。這次的資料收集應該是一次大的行動,還不止他們一個班而已。
插接零件,就像玩積木一樣。
陳建國還沒有動手,就猜到了他們要怎麼做,對此感到很是新奇又好玩。
趙工開啟檔案袋,從中取出厚厚一摞信封,一個個傳遞到每一組手上。
“你是陳建國吧,是陳中教授的二兒子?聽說你有一定的電器知識?”趙工將信封發到他們一組,笑眯眯對陳建國問道。
“嗯,我爸教我用過萬用表、示波儀,簡單的測試我會,但複雜的我就不懂了。”陳建國老老實實回答道。
“會用示波儀就好!”趙工取來一臺示波儀,用接線板將電源拉過來,接上示波器電源,通電,然後看他做了幾個測試,很滿意地放下一個信封,“這個微分電路測試就交給你來做吧。”
信封內裝著一份電路草圖,陳建國看了一下,受家學影響,他大致看得懂。電路圖不復雜,這張電路圖上就畫著一個電源、一個電容和一個電阻,電容和電阻的數值已經標示出來。另外一張測試表格上,詳細列出了需要測試的相關專案。
趙工拿過那個厚塑膠板,指著上面的孔洞對他們說:“這是一個插接孔,相鄰的孔洞透過電鍍黃銅導線相聯接,每個孔洞內有一個黃銅彈片,用來卡牢元件引腳。背後這裡有一個電池盒,採用兩節七號電池供電。你們將元件正極引腳插入電源標誌正極的這個孔洞,然後將負極引腳插入下一個孔洞。再按同樣方法,將電容插入這個孔洞,這樣構成一個完整的電路迴路。然後開啟電源開關,這個電路就開始工作。”
陳建國兩人按照他的指點,將電阻、電容連線在這個插接板上,檢查連線正確,然後開通示波儀,在他的指點下按照測試表格的要求,一項一項觀測上面的資料,並記錄下來。
“非常好,就這樣!”
趙工看他們很快完成了微分電路的測試,檢查了一遍,將表格重新放回信封,興致勃勃地放回到講臺,又拿出一個信封過來,遞到他們手中:“這是一個積分電路,測試的方法也是一樣,具體專案按要求來做。”
現場看他們測試的過程,他對這一組很放心,將信封交給他們就去指導別的組去了。
一上午時間,他們都在進行電路資料測試工作,工作雖然枯燥,但陳建國等人卻樂在其中。這些電路剛開始幾個都比較簡單,最少的一個元器件就是一個電路,多的也不過三五個。但在大家逐步明白瞭如何插接線路,如何測試,操作逐漸熟練以後,發給他們的電路開始漸漸的複雜起來,從十幾個元器件,擴充套件到二十幾個、三十幾個。
插接板的孔洞雖然多,但隨著元器件數量的增加,同時還要流出導線連線位置,慢慢地也不夠用了。
這時,他們在趙工的指導下將課桌拼接為了一個大的工作臺。拿出了一張一個足有數百上千個元器件的複雜電路圖,將各個區域性電路插接板連線起來,組成了大型電路。這個大型電路的測試,所需要的測量儀器更加複雜,資料也更多,趙工親自動手,沒再交給這些二把刀。
這樣的測試工作,一直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他們參與測試的電路數以千計,用多個區域性電路構建的大型電路也有百十次。透過實際操作,在這一個月內,大家的基本電器知識也在飛速增長。
大量的電路實測資料,被收集整理起來,匯總以後,透過電話口述給美國方面。彭之旭等負責為處理晶片設計的工程師團隊,又根據國內方面實測的資料,對電路圖進行快速更正、修改。然後將新的電路圖傳回給國內,再組織技校的學生實際檢驗。反覆的設計、實測、反饋、修正、再測試,在國內國外雙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微處理晶片的設計工作進展飛快。
DEC方面抽調來配合他們設計的美國工程師,還是首次看到這種設計方式。看到他們調動數百上千人用電子積木的方式,展開人海戰術,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