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郭逸銘拿走,也算是還了他一個人情,說也沒說什麼。而且當郭逸銘實在看不過去,跑到材料所將他們的各種技術、只要是非國家保密性的技術(這種機密資料也不會給他看),發現國際上沒有、也確有價值的,都拿去用兩家單位聯合研發的名義申請了專利,上面都予以了預設。
前前後後,郭逸銘從材料所淘來的技術多達上萬。這樣多的技術,光是專利申請費就是幾千萬美元,他也不可能花這麼大一筆錢全部都給申請專利,就從中挑選了看起來應用前景最廣泛的一千多項技術,跑到美國去申請了專利,為此花費了數百萬美元。
結果這些技術中,還真有被人看中的,陸陸續續以授權的形式,收回來80來萬美元。郭逸銘爽快地分了一半錢給材料所。
這下院裡可樂了。
想不到這玩意兒還真能賣錢!
雖然投入也大,但反正郭逸銘出資,他們淨賺,何樂而不為?抱著這種不撿白不撿的心態,中科院把資料庫來了個大清理,只要不是涉及國際機密的技術,全都一股腦扔給了郭逸銘,讓他組織人手從中看看有沒有可能賣錢的好東西,然後拿到國際上去申請專利,看看還能不能撿點漏。
院裡的好東西就更多了,郭逸銘樂得嘴都要笑歪了。
其中有些好東西,他做夢都想拿過來,早就垂涎三尺了。但苦無無法張嘴,結果人家還倒貼上來,把所有的資料都給他送來,還歉疚地表示資料太雜太亂,可能會耽誤他們很多時間。
郭逸銘會怕資料太多嗎?
怕才怪!
不就是沒錢嗎?沒事,你們沒錢,我有啊!
公司從81年7月C/R81上市,到82年3月,處理器總計賣出去190多萬枚,每枚批發價59美元,共計回收資金1億1千多萬美元。郭逸銘除了拿出了2000萬投入到巴基斯坦繼續完善馬爾丹分基地,預撥給研究所3500萬用作研發經費,4000萬用作美國總部及計算機大賣場日常營運開支,剩下的近2000萬全部被他用來作為專利申請資金儲備。
他組織了一大批人手為這些專利編寫技術節略,將其錄入計算機資料庫,轉送到他面前,由他親自審定。他相信,以他在電子技術上的深厚積澱,以及領先現代科技數十年的眼光,一定可以將這批技術中發掘出最大的利用價值。
在浩如煙海的技術資料中,他果然發現了許多令他欣喜若狂的好東西。
有些技術,和國際上的專利有所重疊,但從節略中看出來,屬於和國際專利不同的分支研究方向。在他的記憶中,這些技術後來都有深入地研究,並取得了可觀的實用效果。還有些技術,現在沒有多大價值,但在未來技術進步中,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就像矽晶體技術,早期誰也沒把它當回事,可卻成為現代電子技術的技術源頭。
沒有這些底層技術作為初始研究的基礎,更深入的技術研發根本就是緣木求魚,好似無本之木。
他粗略估計了一下,這些涉及到以後技術進步的底層專利如果採用授權的方式賣出去,以後一年光專利收入起碼也能創造幾十億美元的價值!
他簡直就是挖到了一個大寶石礦,還是持續不斷產出優質寶石的極品礦!現在就是有人用南非的鑽石礦,和這些資料擺在一起讓他選,他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資料!
一個會開採光的寶石礦,和可以不斷創造新的價值的專利技術,該選哪樣這還用問嗎?
他已經決定了,等到下一批資金回籠,就對部分專利進行深入研究。以其作為底層專利的擴充套件分支不斷將其延伸,繼續深入挖掘其應用面,慢慢將基礎夯實。等到該技術所涉及的各個分支技術全都被他佔了個遍,並隨著專利擁有期,一點一點對其進行技術升級,從而保證專利永遠在自己手裡。
到時候,看那些未來的高科技公司如何繞過他的專利門檻,除了把肉伸過來讓他割,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院裡的資料庫實在是太龐大了。
畢竟作為代表國內最高研究水準的科學聖地,數十年的積累可不是說笑。光是把這麼多技術資料大致翻一遍,都絕對是個浩大的大工程。
好在郭逸銘也不著急,他專門組織了一個班子,一面翻閱資料,一面摘寫技術節略,並進行計算機資料整理,以充實研究所自己的技術資料庫。
他準備用幾年的時間,將最有價值部分的技術爭取都囊括到自己名下。為此,他不惜延緩其他技術的開發,動用今年的所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