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他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而且一直以來他的作戰環境大多都是種田、養豬……當兵的幾年都沒動過腦袋了,初中那點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我卻覺得這並不是很大的問題,有這麼多個參謀在,再加上張作亮本身又好學,時間一久自然就會了。
這些戰術對於我來說吧……有點難度的就是炮兵戰術,原因是這裡面需要測座標什麼的,還要利用三角函式計算距離,再用這段距離算出目標的距離和高程……
但這也僅僅只是有點難度而已,這對我來說都是屬於高中的初級知識了,所以當然不在話下很快就理解是怎麼回事了……我這學習速度甚至都讓那些炮兵參謀感到吃驚。
不過我自己卻很清楚……我這要達到炮兵觀察員那水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的,因為我聽炮兵參謀說……炮兵觀察員在極端的情況下是在敵人打出的第二發炮彈之前就計算出目標的座標。
這讓我吃驚得下巴都快要掉下來了……這要知道這目標的三角函式值都不是什麼30度、45度、60度這樣的特殊角的……要用這些非特殊角計算出幾段距離,最後才計算出目標的距離……這要在炮彈間隔的幾秒內完成?怎麼可能做到!就算我們現代的計算機也要時間輸入資料吧!
炮兵參謀對我的回答是:“這個……我也說不清楚,等炮兵上來的時候讓他們練練就知道了!”
好吧……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甚至當場就想把馬克思那幾個炮兵觀察員抓來問上一番了。
不過我的確相信這是有可能的,炮兵要的就是速度,難怕是速度慢上一點點很有可能就會整個炮兵陣地都被人給端了,所以天天算、日日算、拼命算……那心算速度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了的。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是要讓步兵達到這種程度的話,只怕是很難實現的。不過好在步兵並不需要像炮兵那樣趕時間,不過也要求越快越好就對了。
之後我才有空翻看了一下參謀的資料,稍稍整理了下後發現來自炮兵的參謀最多……一共有九個,而坦克兵的參謀只有兩個,其它的除了一個工兵參謀外就是三個步兵參謀。
這比例看起來像是按照部隊人數來分配的……合成營有一個炮兵營,一個坦克連,兩個步兵連和一個工兵連,按每個連兩到三名參謀的話那就差不多。當然這其中步兵參謀的比例相對比較少,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我這個營長和副營長都是步兵出身。
這看起來很正常,但其實我知道這是張司令特意安排的。
之前我在提起合成營的時候,跟張司令說的是一個坦克連、一個炮兵連,再加一個工和兩個步兵連……可是張司令想也不想就說:“一個炮兵連只有十門炮,太少了吧……上一個炮兵營!”
一個坦克連也只有十輛坦克啊,他為什麼就不說太小改為一個坦克營呢?
我想,這其中張司令是有一番考慮的,要知道現在中越邊境的戰事基本已進入僵持的狀態,就像我們在581高地上已經開始躲坑道互相摸洞一樣……戰鬥已經進入了小型化、高地化。很明顯的是,這時候坦克就很難發揮作用了。
但是炮兵就不一樣了,而且越是在這個時候往往就越需要前線的步兵引導炮兵對越軍進行打擊……
所以,張司令的用心其實很明顯,就是更注重步炮協同。
但我的想法卻有些不一樣,原因是我想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戰局和危機,更重要的是考慮到今後部隊的發展,尤其是希望能夠改變這時代指揮員那種“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作戰思想……毫無疑問,一旦戰術往注重協同、講究團體的方向發展,這種單兵種的“勇往直前”自然而然的就會慢慢失去市場了。
所以,張司令更多的是從眼前的局勢來考慮,而我更多的是從長遠的,從整支部隊更偏重精神還是更偏重科學理性的戰術思想上考慮。
甚至我還在想……如果能夠從陸軍這各兵種的協同,今後再慢慢影化到海、陸、空三軍的協同……當然,在現代時各個國家都在搞這三軍協同我國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不管我有沒有這麼做我國將來都會搞。
但是……如果我能讓這種協同戰術更早的在解放軍中出現,那會不會也是一種進步。
想到這裡,我覺得自己終於有一個地方勝過張司令了,不過這似乎有些勝之不武……我是個現代人嘛,會想得更廣,看得遠些也是正常的,張司令做為一個這時代的人當然會有他的時代侷限性,他能大膽的讓我組建這個合成營已經可以說是相當有遠見了。
最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