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納奇尼隊醫,兩人之間本就相差不大的年齡優勢,讓逐漸喜笑顏開的科隆波,透露出“我很滋潤”的本色。
也難怪,有利特巴爾斯基那樣的沾染過n個日本浪女的狐朋狗友影響(利特巴爾斯基在日本踢球時,跟不少日本女人傳出過緋聞,最後還是娶了個日本老婆),都不能讓科隆波感到“滋潤”的話,那簡直就沒天理了。
不過,與生活上的“滋潤”相比,事業上取得的成績更讓年輕的科隆波臉上有“滋潤”一些的理由,東亞事務部在他的管理下,很好的延續了他的前任巴爾達諾開創的良好發展勢頭。
“好吧,先說說幾家專賣店的銷售情況吧。”朱球首先將談話引入了正題。
一談到正事,幹了幾個月封疆大吏的科隆波,一下子“正經”了許多:
“總的來說,東亞的八家米蘭專賣店銷售情況都不錯,尤其是設立在日本的三家,有新貨時經常會出現排隊購買甚至賣斷貨的情況,而且日本人的消費水平好像並沒有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95年時經濟泡沫只是初露苗頭),在商品的定價普遍高出中國那幾家許多的情況下,銷售形勢依然喜人……”
朱球對於尚且比較單一的米蘭產品在日本市場取得的成功,並沒有過多的喜形於色,這本就是預料中的事情,既然日本人為了足球水平的提高、為了先進足球文化的追求,可以瘋狂的燒錢,可以做到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慾壑難填,又怎能拒絕他們的這種“好意”?這樣舒服無害的“乾淨”錢哪有輕易不賺的道理?!
“這樣的勢頭要保持住,像那些經常容易斷貨的產品,比如巴喬、馬爾蒂尼等人的球衣,要有計劃的事先多準備一些……噢,對了,順便問一下,誰的球衣賣的最好?”
“呃,這個,很遺憾,在日本賣得最好的,是我們代理熱那亞俱樂部出售的日本球員三普知良的球衣?”科隆波不無遺憾的說道。
“三普知良?”朱球倒是沒想到日本人對於本國足球變相的自戀程度,如同高橋洋一的漫畫書一樣,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三普“妖人”登陸意甲這才幾天啊,居然也能後來居上的讓他的熱那亞球衣在日本國內大賣。
不過這倒沒什麼不平衡的,人家支援“國產貨”本就再正當不過,再加上本以為賺到的熱那亞俱樂部從米蘭獲得的代理費,在朱球看來實在是低的可憐,儘管三普的球衣堂而皇之的跑到了米蘭專賣店去“代售”,但真正的大頭還是被米蘭賺去了。
“不錯不錯,中國的那幾家怎麼樣?”對賺小日本的錢開心之餘,朱球更加關注中國市場的開發。
“相對來說,中國的那幾家店面,就遜色了許多,民眾的消費能力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那裡主要的消費者仍然停留在球迷群體中間,非球迷群體的購買*似乎並不強烈……”儘管中國專賣店的“成績“也很不錯,但科隆波已經沒有介紹日本那幾家情況時的輕鬆寫意了。
朱球當然多少知道點在中國非球迷群體購買*不強的原因,一則固然是假冒偽劣的盜版橫行,二來現階段幾家專賣店面只是在單純的銷售“有關”米蘭的產品,對於眾多的非球迷、非米蘭球迷群體來講,這樣的引導性消費意識並不明顯,在各種文化思潮氾濫的中國,要想把單純的專賣店做大做強,品牌意識的樹立極為關鍵。
早在朱球的那次中國之行時,就授意巴爾達諾在義大利使館參贊馬佐拉尼的幫助下,專門收購了寧波一家很有潛力的生產服裝、膠鞋等產品的小廠,還有幾家透過了質量認證、成本低廉的生產玩具、工藝品等的小企業,在此後巴爾達諾等人的努力下,成為了提供產品生產和加工服務的供應商。
“嗯,這樣下去可不行,中國那邊還是應該趁著米蘭這股熱潮沒有消退之前,儘快樹立個獨立的品牌出來,從單純的無品牌意識的運動產品,向融合了品牌意識的綜合文化產品過渡。”
朱球不顧科隆波的疑惑,自顧自的丟擲了一計品牌經營的猛料。
“樹立自己的品牌?呃,老闆,這方面我不太明白,我們不是有‘米蘭’最好的品牌嗎?”科隆波很是不解的問道。
“那不一樣,簡單的說,你覺得無名小廠出產的米蘭球衣,與阿迪達斯製造的米蘭球衣,售賣起來哪個效果會好一些?”
“這……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可是我們沒有時間去重新樹立一個獨立的強大品牌啊,而且這種純粹的實業經營,像我這種搞足球出身的也是外行啊!”此前還喜笑顏開的科隆波,此時也不得不表現出他的心虛和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