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上古天真論(1 / 3)

141、古天真論

當丁齊最終停下腳步時,已經走出了五公里多,位置距離東營主社和一社、三社差不多都是這麼遠,已經到了當地人日常活動區域的邊緣。五公里看似不太遠,當地人的體力也很好,但若從田間小道走到這裡,天黑前還要趕回去,能在此地勞作的時間不多了。

這裡是一片起伏的丘陵,再往前方是連綿的崇山峻嶺了,丘陵坡地是公田,交錯生長著西瓜、南瓜、地瓜、向日葵和棗樹等作物。

按新十款天條的要求,凡散播坡田,作物不得少於五種,不得盡除荒植。這裡是最典型的散播坡田,人工種植的作物恰好是五種,間雜在各種野生植物。這麼做的產量不可能很高,但是說實話,也不需要這些東西產量有多高高,收都收不過來呢。

此地已遠離村寨,白天趕過來能幹活的時間有限,是在適當的時候來撒些種子,到成熟時再組織人來收割一番,不用施肥灌溉,純屬野種天收。

勞力有限、時間有限,將太多東西運回去也很麻煩,所以此地的農產品根本收不完,很多最終爛在了地裡,等待種子重新發芽,更多的倒是便宜了當地的野生動物。相對於人口規模,天國其實不缺田地,離村社越近的地方才耕作得越仔細。

畢學成大驚小怪道:“西瓜,圓溜溜的西瓜!正走得渴了,開啟一個嚐嚐。”

這裡的西瓜個頭不算大,長得卻挺圓,像一個個排球,看著挺漂亮。司馬大人胡小雨取出了隨身帶的竹工刀,剖開一個瓜道:“畢天兄稱它為西瓜嗎?我人都叫它打籽瓜,肉太少,沒什麼人願意吃,倒是皮削一削可以炒菜。”

開啟西瓜一看,畢學成有點傻眼了,瓜的內部和西紅柿一樣是半空心的,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籽。這裡的西瓜與他熟悉的品種不同,叫打籽瓜,主要是產西瓜籽的。西瓜籽可以榨油,也是一種零食。

西瓜肉很少,沒什麼人吃,倒是西瓜皮削去最外面那層硬膜,當地人經常用來炒菜,據說還有消火止咳、清涼利『尿』的功效。這在《天國物志》的第三冊有記錄,但畢學成還沒有看到那一冊。

丁齊笑著一指前方道:“那邊的山谷裡有片棗林,是黃金棗吧?可以摘來解渴。”

元帥肖博知讚道:“丁天兄真是好目力、好見識,一眼能認出來,離得這麼遠還能看得清。”

丁齊:“這裡的黃金棗好像也很少見,我們今天運氣不錯。”

司馬胡小雨解釋道:“是因此地能生長黃金棗,大營才保留了這片坡地公田。黃金棗在天國很多地方都是種不活的,越是接近村寨之處便越難種,所以很少見。今天既然來了,又恰逢棗熟,我們多摘一些帶回去。”

丁齊朝三名弟子道:“既然運氣不錯,你們也多摘一些。”

師父的意思分明是說這是好東西,有了機會別錯過,三名弟子心領神會,拿著揹包跑過去了。今天出門的時候,師徒四人特意帶了一個揹包,丁齊確實打算採集一些此地的特殊物產,其最重點要尋找之物是黃金棗,還真找著了。

這也不完全是碰運氣,《天國物志》第二冊記載:東營主社東南十餘里,有丘谷可植黃金棗。他是朝這個方向走了這麼遠。

這是丁齊第二次看到關於“黃金棗”的字。在莊夢周推薦他看的那部絡修真小說,也提到了此物。那本書的黃金棗據說是一位隱居山村的仙家高人所種,是一種能夠輔助修行的靈『藥』。

小說家言當然不可深信,可丁齊是親眼見過月凝脂的,書的黃金棗雖不是月凝脂那樣的仙家餌『藥』,但也很有靈效之物了。天國有兩種棗,一種是普通的棗樹,院裡院外、田間地頭都能種,另一種便是黃金棗,只有極少數地方能生長。

《天國物志》可是明確記載了黃金棗的功效:可補益元氣,強髓通絡,尤可安神。修真小說的東西在現實出現了,丁齊怎會不感興趣。

山谷的棗林不大,只有十幾株,半數果實已成熟,看來下個月還能再摘一次,但此物在當地也很少見,丁齊身為天兄也不好意思跟人爭搶,只得今日隨緣了。

司馬胡小雨解下腰間纏的一根粗布帶,抖開之後居然是一個長條形的兜子,裝了東西之後可以搭在肩。他與元帥、軍師三人一起摘棗,共裝了七百二十六枚,恰好是東大營的總人口數,回去之後可以一人發一枚。

一個長條口袋裝不下,元帥大人說了聲失禮,把外衣也脫下來了,袖口一紮打成了一個布包袱。棗林已成熟的黃金棗還有百餘枚,這些基本都讓畢學成等三人裝揹包裡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