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更為先進的RDY雷達系統,這樣一改進,“幻影”2000…5型戰鬥機出世了。
“幻影”2000…5的“眼睛”(RDY雷達)可以“看”到空中目標、地面目標和海上的目標,它能一邊掃描一邊進行跟蹤,同時還可進行火控計算,能在所有波段上工作(高、中、低脈衝重複頻率)。雷達採用了模組結構,易於維護。整部雷達由7個可更換的元件組成:
天線、資料處理單元、電源、發射機、激勵器、接收機和訊號處理單元。更讓人驚奇的是RDY雷達能自動選擇三種波形,不管敵機處於哪個方位和飛行高度,它都能探測和跟蹤。它能同時跟蹤8個目標,並顯示在顯示器上,並同時發射4枚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攻擊不同的目標。在近距格鬥時,這種雷達還可以自動鎖定目標。這樣一來,“幻影”2000…5就成為第一種具備了能同時攻擊4個目標能力的歐洲戰鬥機,也是惟一裝備了這種先進的雷達而又不受美國控制的出口型的戰鬥機。
“幻影”2000…5的火力十分強,它有2門30毫米航炮;共有9個外掛點,可以根據任務的不同選擇所有種類的空空、空地、空艦導彈,還可以掛載電子戰吊艙、偵察吊艙和夥伴加油吊艙。
“千里眼”
軍事雷達廣泛地應用於預警、引導、火控、偵察、靶場測量、導航、通訊、電子戰、氣象觀測、地形測繪等軍事領域中。目前,雷達技術更趨完善,它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技術領域,仍在不斷地向前發展。
雷達在軍事上應用非常廣泛,被人們譽為國防上的“千里眼”,現代武器的“神經中樞”。雷達的軍事應用使戰爭的格局大為改觀,擴大了戰場範圍,改變了作戰方式,增加了戰爭的複雜性,開闢了電磁鬥爭的新戰場。
常見的幾種雷達為預警雷達、探索和警戒雷達、炮瞄雷達、截擊雷達、制導雷達、戰場監視雷達、機載轟炸雷達、機載或星載測視雷達等。90年代又出現了對地面目標威脅最大的合成孔側視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諧波雷達。
防雷達偽裝就是運用各種制式的或應用的防雷達的偽裝器材,利用天然地形地物,以隱真和示假的手段,增強、減弱、模擬或歪曲敵方的雷達回波,達到使敵之雷達完全失效或大大降低其效能和保護我方人員和器材的安全的目的。目前主要採用對雷達的無源干擾器材,諸如防雷達偽裝箔片、防雷達偽裝遮障、角反射器及其它電波反射體以及偽裝煙幕和氣溶膠,對目標實施防雷達偽裝。
由於雷達偵察與傳統的光學偵察和近紅外線偵察相比,有能在晝夜及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工作的全天候,且作用目標距離遠,搜尋距離大和穿透能力強等優點,使得雷達對大量的軍事目標具有更大的威脅性。因此,除應對軍事目標實施反可見光、反近紅外偽裝外,更需對其實施全面、有效地防雷達偽裝。
防雷達偽裝是在研究和分析了現裝備雷達的基本弱點後,所採取的一種對抗手段。採用反雷達偽裝措施,使雷達完全失效或降低其工作效能,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作戰雙方就曾多次應用過防雷達偽裝技術。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在登陸前曾在強攻方向大量使用裝有角反射器的小艇,並懸放干擾氣球,使小艇在雷達顯示器上看起來像許多大軍艦。在小艇周圍又投放了大量金屬箔條,造成大批護航飛機的假象,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把德國戰鬥力牽制在登陸以東的布倫方向,從而成功地在諾曼底發動了登陸戰。大戰中德軍也曾相應地在浮游十字架上配置角反射器,使對方雷達顯示器上改變了作為雷達地標的柏林城外湖岸的輪廓,這給聯軍機載雷達觀察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968年蘇軍侵捷時,曾用氣溶膠干擾物構成“空中走廊”,掩護了侵捷蘇軍的大規模的空中及地面軍事調動,致使北約雷達警戒網未能發現這次進攻行動。這些都說明了防雷達偽裝術技術對保證部隊戰役戰鬥勝利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減少己方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損失的技術和保證戰爭主動性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防雷達偽裝的基本依據就是利用雷達的弱點,消除、破壞和干擾目標的回波在雷達熒光屏上的游標訊號。
雷達偵察的弱點很多,諸如顯示目標不逼真,雷達分辨力受到了限制,受地形地物的影響較大,易受干擾等。依據上述各個弱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消除雷達的影響,以達到偽裝的目的。
1。減弱目標的回波。將目標配置在掩體和掩蔽所內,減少或消除目標的外露體積;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