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足末端就會長出一對彎曲的小鉤,它用這對小鉤牢牢的“抱”住雌鱟,趴在雌鱟的身上。從此,它們“倆人”就“婦唱夫隨”,共同生活在一起,恩恩愛愛地相守一生。所以,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好聽的名字棗“海底鴛鴦”。但是胖胖的妻子總要揹著這個瘦小的丈夫一起生活,不免有些受氣。
鱟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以上介紹的這些,最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它的血液是蘭色的!眾所周知,我們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的血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血液當中含有鐵離子,當鐵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使血液呈紅色。而鱟的血液當中含有銅離子,當銅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使血液呈藍色。而且,這種藍色的血液一旦接觸細菌,就會凝固。這種血液應用於醫學當中,能馬上檢查出病人是否有細菌感染,為急症病人的診治做出快速診斷。
這就是奇特的藍血活化石,有機會大家來博物館領略一下它的風采吧!
海中蝙蝠——鰏鱝
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生活著千奇百怪的生物,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它——鰏鱝(bīfèn)。鰏鱝是一種長相非常奇怪、生活在海洋當中的魚類,它和我們熟悉的鯊魚有近親關係,同屬於軟骨魚類。就這麼看上去,鰏鱝的樣子,就像一隻展翅飛翔的大蝙蝠一樣,因此人們俗稱它為“蝙蝠魚”。
鰏鱝生活在熱帶海洋中,我國南海、臺灣海域也是它經常出沒的場所。它的身體在6米長左右,體重可達1…4噸,頭上長有2個突出來的、可以擺動的肉角,叫做“頭鰭”,位於眼睛兩側,能夠自由的轉動。在捕食時,兩個頭鰭就不停的擺動,好象兩隻手一樣,把食物迅速的撥進寬扁的嘴裡,飽飽的美餐一頓。在它身體的兩側,有兩個寬闊而扁平的胸鰭,與身體相連線,形成一個可以在海洋當中自由“飛翔”的“翅膀”,伸展開後可達5…6米寬。游泳的時候,它的胸鰭能作波浪形擺動,就如同鼓翼飛行的蝙蝠一樣。鰏鱝的背部為灰綠色,上面覆有白斑,腹部雪白,身體後端還有一條,好象鞭子一樣的長尾巴,在游泳的時候,能夠起到平衡的作用。
鰏鱝一般生活在海底深處,行動敏捷,兩個寬廣的胸鰭是它在水中遨遊的“翅膀”。每當到了繁殖季節,它們便雌雄相伴,向海面游去。別看它的身寬體重,這時的鰏鱝會使勁擺動自己的胸鰭,用力拍擊水面騰空躍起,能在距水4米高的空中,拖著長尾滑翔。有時,在海洋中航行的船隻,遇到鰏鱝一時興起,跳出水面,它能夠跨過人的頭頂,越過甲板,然後落入水中,隨之而來的是一聲如同開炮一樣的巨響,激起無數浪花。這種聲響就是在數千米外都能聽到。要是不幸被這龐然大物砸到,那麼小船必定是船毀人亡了。而且,雌鰏鱝會在騰空飛躍時,就順便把小鰏鱝也產了出來,小鰏鱝掉入直接水中,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蟹的特異功能
蟹的十肢都有預先長好的折斷線。若有一肢給掠食的魚咬到了,或受了傷,或夾在石頭縫裡,它便立刻收縮一種特別肌肉,斷出這一肢,趁魚在全神對付那仍會扭動的斷肢時逃走。斷去肢體連血都不流,因為肢內有特別的膜,將神經與血管完全封斷。又有特別的“門”,能將斷處關閉。血細胞立即供應脂蛋白質,開始長出新肢。
蟹有三合一的胃。前胃裡的胃壁有“齒”,將迅速吞下的食物磨碎。中胃較大,具有肝和胰的作用。後胃裝滿了大腸和小腸。
很多蟹體內都有一種“時鐘”,能使蟹殼顏色出現有規律的變化。1962年,生物學家鮑威爾發現,岸蟹上有紅、白、黑三種色素。白天它殼上散佈著紅、黑兩種色素,使蟹殼的顏色比較深暗。夜裡,這些色素減退,蟹的顏色變成淺淡。
除了口器官和蟹螯的尖端外,蟹那8條爬動的腿都有“分辨”本領。1930年,生物學家盧德放一隻蟹在吸墨紙上,紙面有幾處吸進了肉汁。這隻蟹的最後一對腿碰到了肉汁,就立刻抓住不放,開始咬食。
有些蟹在水底下,能利用天體及分析偏振光方法,決定行動方向。1967年,佛羅里達州美安密大學韓根博士的實驗證明,北美洲和南美洲水域內時常見到招潮蟹離開了它原來棲息的地方,能夠找尋方向重返故居,僅在天空烏雲密佈的時候,它才失去行動方向的指示停留不動。
1960年,生物學家又發現,蟹的動脈血壓比人類少20倍。因為動脈血管大,蟹不會有高血壓的毛病,也永不會死於心臟病。為了幫助血液迴圈,有些蟹的腮底下,另外還有輔助心臟。
蟹的腿非常敏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