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而已。”張岩心知肚明,如果創業板塊成功了,那現在已經上市的企業公司就不值錢了。要知道哪怕是再怎麼虧損,只要有這個牌子在,也是幾個億的價值,之所以價格這麼高就是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創業板塊萬萬是不可以面世的,而中小企業的融資之路也就被無情的關上了。
“要不,設定一個類似大摩國際之類的風投資金?”張巖把這種想法跟正榮集團的幾個董事商量了一下,結果卻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進入新世紀之後的中國,經濟開始轉向外向型發展,經濟形勢好的不得了,gd發展每年都是兩位數,正榮集團本部賺錢賺的金山銀海,只恨流動資金不夠,這時候去搞風投不就是拿錢不當錢使喚嗎?
對於這種反對,張巖是沒有預料到的,只是反過來想,張巖也能理解這種考慮。畢竟如果不是自己瞭解10年之後的事情的話,也會認為風投是沒啥大用處的東西。只是張巖很瞭解目前地經濟形勢,雖然說是內外兩套馬車拉動經濟,可是在以後的歲月裡。內需越來越疲軟,而外需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
張巖並不想再一次見到這種局面,在自己地認識中。一個人不可能賺到所有的錢,因為那樣毫無意義,也是不可能的事情,1929年地大經濟危機也說明了這一切,在當時看來,1929年發生經濟危機。實在是一個不可以理解的事情,生產效率高漲,而且股市金融一切都健康的嚇人,每個人腰包裡面都是成疊成疊的鈔票,怎麼可能出現消費過剩的事情呢?
然而大蕭條到來的時候,那些經濟學家都沉默了,當一個社會里面地過於依靠外部經濟的時候,是無法擺脫外部經濟對自身的影響的。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個良好的中小企業發展機制。到最後將會越來越難過。這在08年的危機中已經被證明了的,空有兩萬億的外債,卻無法得到相應地利益,鉅額地外債反而成為某國的挾制品,張巖雖然不清楚最後怎麼樣,可是據張巖的判斷,結果不會很好。某國人是什麼國家。損人利己的額事情要是不做,那就實在太小瞧某國的膽量了。
雖然得到了一致的反對。可是張巖知道風投對於中國中小企業的意義。既然不能使用正榮集團地錢,那就掏自己腰包吧。累計十年地工資加上分紅,張巖的錢包還是有幾千萬地,辦一個小型的風投不成問題。
2000年3月31號,銀州市開發區軟體園進駐了一家風投基金,作為中國第一家總資本超過一億人民幣的大型風投公司,馬上引來了業界的注意力,在缺少資金的中國,這家風投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小企業躍龍門的希望。
張巖不是聖人,不會白白花自己的錢去救濟天下,可是如果能夠在解決其他人問題的同時,讓自己也發一筆財的話,這種事情是張巖所無法拒絕的。風投的意義並不在於扶植了多少企業,而是讓那些中小企業有一種盼頭,讓創業而不是就業成為一種cháo流,當這種cháo流興起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中國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
至於大陸沒有創業板塊的問題,在張巖看來也不要緊,大陸沒有,香港不是號稱全球最zì ;yóu經濟體嗎,在香港搞一個好了。張巖很小氣的記得,當初港府的財政司司長,好像還欠自己一個人情,聽說最近司長升官了,這個承諾看來也是要兌現了。
對於香港的制度,張巖還是很信服的,與國內相比更加註重誠信。當然瞭如果中國只有香港這麼大地方,也只有這麼點人口,卻有無窮無盡的市場和收入,搞成香港那樣也不是很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通常是不存在的。
張巖的請求得到了允許,不過作為條件之一,港府要求張巖延遲解禁四大廠的股票一年,這個要求在張巖看來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簡直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懷著興奮的心情,張巖馬上籤署了協議,然後諮詢什麼時候開始創業板,不過港府的回答讓張巖氣歪了鼻子
“恩去年就已經開了,已經開了半年多了?”
原來香港的創業板已於199年創立,目的就是給未符合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企業提供一集資的渠道,只不過成立的之初正值美國納斯達克高漲,香港這麼做不過是為了跟風。
尤其是當時正處科技網路泡沫的時期,許多剛剛成立尚未賺錢的科技網路公司就希望透過創業板籌措資金,但隨著科技網路泡沫破滅,香港與全球股市都進入大熊市,創業板退市的企業大幅增加。
相對於張巖來說,港府更需要張巖這樣強有力的大鱷介入,扶植創業板塊一把。因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