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將,則開始往吐蕃還有其它邊境聚集,讓大理邊防也安穩了不少。
雖然李朝只是一個西南小國,可它在西南卻是一霸。現在這個霸主,被趙孝錫領兵,在短短一月時間便覆滅,訊息傳開令番邦也是大驚失色。
尤其是跟趙孝錫有衝突的吐蕃,更是擔心趙孝錫將來,會不會領兵進攻吐蕃。在他們看來,吐蕃雖然地處高原,一般外來部隊,很難在這裡待住腳跟。
可他們都清楚,如果趙孝錫有能力覆滅李朝,很難說他沒實力覆滅吐蕃。一時間,別說吐蕃這種番邦小國,就連大遼方面也十分緊張。
在趙孝錫幾乎從他們視線中消失的這段時間,他們似乎將這個前巴蜀郡王給遺忘了。現在猛然聽說,趙孝錫領兵消滅了李朝,他們自然非常擔心。
如今活躍在宋遼邊境的大宋精騎,已然給遼國帶來了不少壓力。加上遼西方面的亂局,一直就沒怎麼平息,遼國此刻也失去了以往的輝煌一般。
被立為遼國太子的耶律圖,想起當年在西夏的事情,也一直為此耿耿於懷。原本以為趙孝錫失勢,被大宋皇帝顧慮,流放到瓊州那樣的荒野之地,失去了威脅的本錢。
可誰也不會想到,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趙孝錫便以這種方式,跟所有認識他的人宣佈他的強勢迴歸。有這樣一個對手,對遼國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威脅。
只是做為草原人,他們騎馬射箭是好手。可讓他派人到瓊州,做出刺殺趙孝錫的舉動。先不說趙孝錫本身武功高強,單單坐船前往瓊州,便會要了他們的命。
針對這種情況,耶律圖聽從謀士的建議。開始派遣細作,前往大宋散播對趙孝錫不利的訊息。想借此機會,離間宋朝皇帝趙煦,跟趙孝錫之間的關係。
歷史上,大宋有能力的將領,不都是因為功高蓋主,而被君王忌憚。以至他們最後,沒能死在敵人的刀箭下,卻死在流言蜚語之中。
對於兒子提出的建議,已然蒼老許多的耶律洪基,也覺得這個兒子長大了。知道有些事情,不一定要依靠武力去解決。有時候,流言也是可以殺人的。
儘管他們的細作,對西南的局勢不太清楚。可對於大宋境內的情況,他們還是比較熟悉的。這也導致,趙孝錫享受著當父親的滋味時,京城開始流傳不利於他的訊息。
原本布衣閣將這個訊息,第一時間彙報於他,同時也捕殺了不少散播訊息的遼國細作。可這些事情,在趙孝錫看來,根本就是無用功,相反還能省他不少事。
既然遼國的細作,也覺得他有機會謀朝篡位,那早點讓這個訊息散佈出去,其實也沒什麼關係。畢竟,他確實是這樣打算的,只是時機尚未成熟罷了!
第二卷 第一百零八章 哲宗的野望
面對隨吞併李朝捷報一起出現的流言蜚語,儘管不少宋朝大臣都知道,這又是番邦細作有意散撥的離間之計。可還是給不少人,造成了不少的恐惶跟擔心。
做為趙煦登基之後,為數不多的兩次大戰,都是一個人充當先鋒打贏戰爭。這在大宋建國之後的歷史上,無疑也是比較少有的,何況這次是吞併了整個李朝。
一些被稱之為寵臣的大臣,又開始新一輪給皇帝進言,希望取消趙孝錫開府練兵之權。如果他不遵聖旨,則證明趙孝錫真存在謀逆之心。
對於這些寵臣的進言,本身就有氣的趙煦,很直接的問他們一句‘如果瓊州王不尊聖喻,你們做何處置。你們當中,誰有人敢承擔,一旦瓊州王造反的後果?’
就這麼簡單一句話,令這些寵臣無言以對。當初正是他們進言,將趙孝錫從勢力最強的西北調離,放到瓊州那種蠻荒之地。可現在看來,這根本就是一個敗筆。
很多人都知道,如今的趙孝錫已然成了氣候。先不說,趙煦這樣做,更加做實流言蜚語中,皇帝流放有功郡王的流言。也會讓朝廷,失去更多的民心。
望著這些邀功的龐臣,趙煦不知為何想起年少時,趙孝錫跟他說的一句話。這就是一幫拿著朝廷俸祿,卻只知道耍嘴皮子的酒囊飯袋。
若非要籠絡一些大臣。趙煦真想將他們全部逐出朝廷。在對待流言蜚語的問題上,趙煦根本沒趙孝錫淡定,相反激起一些身為君王的怒氣。
根據皇室秘衛調查到的情況。這些流傳於京城中的流言蜚語,大多都出自遼國的細作。趙煦突然萌發一個念頭,御駕親征收復被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
從目前他所瞭解到的邊境軍情看,今天與遼國在邊境的數次小衝突中,都是大宋這邊佔了優勢。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