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入了總*。
在這種形勢下,8月10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日,日本政府透過瑞士和瑞典兩個中立國向中美英蘇四國發出“乞降照會”。
8月14日,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次日,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形式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宣佈投降後,中美英蘇四國同意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負責佔領日本本土。
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代表徐永昌參加了簽字儀式。
9月9日,國民黨政府在南京舉行了受降儀式。10月25日,在臺北舉行對臺灣日軍受降儀式,臺灣重歸祖國。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第十一節 轉戰陝北】………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為獨佔勝利果實,消滅*黨,於1946年6月,撕毀了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發動進攻,但進展並不順利。
從1947年3月開始,蔣介石調整了戰略部署,在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上取守勢,集中94個旅近70萬人的兵力,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並將重點進攻陝北的任務交給了擁有重兵的“西北王”胡宗南。
當時,人民解放軍主力在各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陝甘寧邊區連同晉綏馳援的部隊加在一起,僅6個旅2萬人,不足敵人兵力的1/10,而且裝備較差,彈藥缺乏,又有黃河與華北解放區阻隔,兵員補充、物資供給均極困難。
延安的命運如何,**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向何處去,便成了舉世矚目、關係全域性的一件大事。**遠矚,從革命的全域性出發,從整個戰略考慮,下定了兩步走的決心。第一步,力爭好的可能性,堅決保衛延安,不到萬不得已時決不放棄延安;第二步,向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如延安實在守不住,主動撤離後,黨中央仍然要留在陝北。
**的想法是,中央留在陝北,在政治上粉碎了蔣介石打擊我黨的陰謀,滅了敵人的威風,而且對各解放區軍民和全國人民,尤其是處在患難之中的陝甘寧邊區人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長了自己的志氣,同時也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黨是不可征服的;在軍事上,只要黨中央留在陝北,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幾十萬大軍投入別的戰場,拖住了胡宗南這個“西北王”,其他戰場就可以減輕許多壓力,從而為粉碎蔣介石的重點進攻併為我軍以後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此外黨中央在延安住了十來年,一直處在和平環境中,是陝北的小米使黨中央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恢復了元氣,現在一有戰爭就走,對不起陝北的鄉親們。
由於敵人過於強大,*親自制定的保衛延安的作戰部署未能實現。3月18日早晨,敵人逼近延安城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我軍死守延安,必然招致重大傷亡,*這才決定主動地放棄延安,踏上了長達一年著名的“轉戰陝北”之路。
………【第十二節 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6月,蔣介石對我革*據地進行大規模的進攻。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攻勢,*大膽作出了“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決策,把戰場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打到外線去,變被動為主動。
戰略進攻的矛頭指向哪裡呢?*英明地選擇了大別山地區。大別山雄峙於國民黨首都南京與長中游重鎮武昌之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敵人戰略上最敏感、兵力上最薄弱的地區。這裡曾是老革*據地,老百姓對*黨有深厚的感情,我軍在此容易立足。我軍長驅直入,一舉躍進大別山,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牽制中原,這無疑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蔣介石必然會調動其進攻山東、陝西革*據地的部隊回援,如此一來既能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又可以為我軍的戰略*創造條件。
6月30日夜,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逐鹿中原,在千軍萬馬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終於在大別山地區站穩腳跟。面對這樣一支深入腹地的威武之師,蔣介石猶如骨鯁在喉、芒刺在背,夜不安枕,食不甘味,只好調回部分進攻革*據地的部隊,以解臥榻之側的危急。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我軍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性戰略決策。大別山根據地的開闢,大大減輕了山東、陝西等老根據地的軍事壓力,使國民黨的戰略後方變成了我軍戰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