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但是,個人野心、家族影響和制度的壓力這三者的結合必然遲早會使皇帝們去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們將人力和財力分散到公路、運河、防禦工事、宮殿、宮廷鋪張和邊疆戰爭上。因而,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
為了彌補虧空,政府提高賦稅,賦稅大部分沉重地壓在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自耕農頭上。每個朝代開始時,自耕農總是佔農民的大多數。但是,隨著賦稅的增加,他們愈來愈被迫將自己的小塊土地讓與大地主,而自己則淪為佃農。地主憑藉與他們的財產相當的政治影響,只交納微不足道的稅,所以他們佔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歲入愈下降,落在數目日趨減少的自耕農頭上的賦稅愈增加。這樣,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賦稅增加,歲入下降,公路和溝渠的整修被忽視,生產率下降,最後是饑荒、盜匪活動和全面的農民起義。在這同時,邊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遊牧部落越境前來劫掠。常常正是這種內亂和外侵的結合,使搖搖欲墜的王朝潰滅,為新的開端掃清道路。
這實質上是漢朝初期的模式。“好戰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87年)贏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把中國的疆界遠遠地擴充套件到中亞。但是在這過程中,使帝國的資源耗糧過度。為了應付危機,他採取了種種措施,包括貨幣貶值、出賣官爵和重建國家對鹽、鐵、酒的壟斷經營。雖然在他統治期間,他仍能設法對付支出,但他的後繼者們由於納稅自耕農的數目下降而更深地陷入困境之中。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甚至在朝廷,各種預兆也被解釋成是上帝的警告,說王朝的末日快到了。
實際上,王朝只是被王莽暫時地篡位(公元9…25年)。王莽原是很有權勢的大臣,已控制朝廷約30年。他大膽處理根本的經濟問題,下令將私有大地產收歸國有,重新分配給納稅的農民。這一改革和其他一些改革使富裕家族疏遠了他,他們激烈地反對這位篡位者。在這同時,黃河下游的災變使數百萬人無家可歸,驅使破產的農民加入盜匪和叛亂活動。遊牧部落也趁機利用這種混亂局面入侵中國,洗劫首都,並於公元23年在首都殺死王莽。繼承王莽王位的是前漢朝皇帝的一位遠親。
後漢(公元25-222年)的歷史基本上與前漢相同。在前、後漢交替之間的長期戰爭中,許多舊貴族和大地主被消滅。因此。在王朝復興後的開始階段,稅收是足夠的。但是,納稅農民又開始被壓榨,於是,向下的螺旋運動又一次開始了。184年,中國東部和四川爆發大起義,直到215年才被鎮壓下去。王朝經過這次打擊再也恢復不過來了。
當時的形勢與羅馬最後階段的情況頗為相象。自耕農的大批死亡也毀壞了原先的農民應徵軍,使其為職業軍隊所取代。職業軍首先忠於的是他們的將領,因而將領們可以對中央政府置之不理。大地主們也公然蔑視政府,他們逃稅,並用種種合法和非法的手段來擴大自己的地產。無依無靠的農民們為了躲避蠻族入侵者或政府稅吏,只好淪為地主們的實際上的農奴,以求得經濟和人身的保障。大的家族把莊園改變為要塞,實際上在各自所在地接管了政府的統治。他們的莊園基本上自給自足,所以貿易相應地衰落,城市相應地縮小。公元222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遊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臺。中國進入長期分裂和混亂的局面,正和西方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情況相似。
第三編
()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總而言之,侵略給盛極之後停滯不前、似乎註定消亡的文化以致命的打擊。這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世界殘酷的轟炸,它摧毀了搖搖欲墜的古老建築,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為現代化的城市。
——羅伯特·洛佩斯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古典時期,偉大的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文明,在歐亞核心區後統治地位。然而,邊遠地區的遊牧民,最終踐踏了這些文明,從而根本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程序。在這些帝國貌似堅固的外衣下,潛伏著必將導致衰微和最終崩潰的禍根。技術停滯不前,生產力受阻,使古典文明在3至6世紀遭到蠻族的猛烈衝擊。
遊牧民的入侵所造成的影響因地而異。中國北部和印度北部雖遭蹂躪,但仍保持了各自獨特的文明;中國南方和印度南方,因與遊牧民族相距遙遠而倖免於難;拜佔廷和波斯帝國勢力強大,足以擊退侵略者;而西方卻長期屢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馬札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