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她想給誰就給誰,我也無權過問,現在你們誰要是想要你們母親的嫁妝,別怪我不認這個兒子。”
鎮國公世子和三老爺曾祥勳忙說自己不會。母親的嫁妝一般都是留給親生兒子的,所以沒有二老爺和四老爺,五老爺什麼事兒,所以這嫡出的比庶出的產業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庶出的兒子的生母一般都是丫鬟,本身都是奴婢之身,哪裡有嫁妝?能平分到父親的產業就不錯了。
有的人家,是把一半的家產留給大房,然後剩下的一半再讓幾個兄弟平分,也沒有人敢說不公平的,長房既要承嗣,也要照顧下面的兄弟,且承擔的責任最大,多分一些也是應該的。
所以所鎮國公世子算是很對得起兄弟的了。“我和你們母親自然是跟著你們大哥,如果沒有意見的話,就在這分家文書上簽字吧。”分家文書還需要至少三方面的見證人,然後像他們這樣有爵位的,到禮部也要歸檔一份,族裡保留一份,各家分別一份,保證不會有人弄虛作假。
別看剛才說的分家很簡單,這鋪子分到哪裡,價值幾何,還有鋪子的奴才,以後是不是跟著鋪子一起分,都是有講究的,這些處理起來也得好幾天,家產多的人就是花的時間比較多。
而因為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還沒有定親,前面幾房的姑娘爺們都成親了,用的是公中的錢,所以另外按照舊例把這十爺和十姑娘的婚嫁所用的銀子給分了出來,這也算是公平。沒有人質疑什麼,就是李氏知道了,也不會說什麼。畢竟那點錢財她還不看在眼裡,雖然這公中的錢大部分都是大房的。另外幾房都用了銀子了,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也不討厭,相反還挺懂事,給他們分了一份嫁娶銀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九姑娘,也是明面上按照舊例給了嫁人的銀子,當然分家後大房願意另外加銀子,那就是大房的事兒了,就像五房的十爺和十姑娘,如果五老爺和五太太願意另外給自己的兒子和姑娘多準備銀子,別人也無權干涉,畢竟已經分家了,誰也不能管各房的銀子怎麼用。
133、姐妹之間
當初各房嫁姑娘;除了公中出的錢,各房的太太也會從自己的嫁妝裡另外添置東西,讓自己的女兒帶過去,老太太也會添妝,這就是各人自己的事兒了。
分家分完,鎮國公算是解決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兒。子孫越多;這矛盾往後會越來越多,趁著他還在;把家一分,以後能少多少麻煩?他可不希望以後自己的家跟別人家一樣;為了一點兒家產;就鬥得跟烏雞眼一樣。
雖然老大性子柔和;大房的幾個小子也都是有真本事的;吃不了虧,但是還是不想他們兄弟幾個以後因為這個事兒生分了,所以這個口就他來開,間接的也給大房解決麻煩,不然以後他和老妻真的走了,這分家老大還真不好開口。嫡支有那麼多拖累,以後也不可能很好的發展,不如快到斬亂麻,直接分家了事。
而且鎮國公說多留一條後路,也是有這個心思,起碼以後不會全部覆滅。他們理解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無所謂,也不需要他們理解,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好。
太夫人胡氏嘆道:“老頭子倒是狠得下這個心來,也不怕外面的人說他。”
畢竟他們老兩口都在,還分家,還是這鎮國公說的,說不定人家以為這老頭子偏心大房這一家子呢。
“我活了這麼大歲數了,還在乎別人說我什麼?早就過了那個年紀了幸虧說的是我,不是老大,老大那個性子,我要是不說分家,他肯定是一輩子不分家的,他自己平庸倒是罷了,不能以後影響到令宣他們。再說現在孩子們越來越多,我倒是希望他們中間能有人想得開,搬出去了事,畢竟早點搬也早點學會自i靠自己,哪裡能一輩子都靠著別人?我們這一輩還不是早早的就分家了?”
別人還真說不了閒話了,人家鎮國公自己想得開,非要分家的,你說是大房攛掇的,那你可就開玩笑了,鎮國公是什麼人那,鎮國公世子可是不敢違背自己父親的意思,如果不是鎮國公堅持,就憑鎮國公世子的攛掇,那是一百年都不成的,何況人家是分家不分居,還是住在一起,只不過是提前把家產給分了,避免以後出現糾紛,這法子還真是不錯呢,有好幾家世家都想著用這個法子,免得以後為了那幾個莊子鋪子爭得是你死我活的,最好有長輩給分了,別人也說不了閒話了。
“你真的想得開啊,”有熟悉的人對鎮國公說道。
鎮國公笑道:“有什麼想不開的,咱們這個年紀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像我們這樣的人家,只會是人越來越多,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