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什麼渠道打聽更多訊息。
所以她的訊息渠道是有些閉塞的。
連帶白聖對外界情況瞭解也不多。
但就透過剛剛所見,白聖便覺得海外情況可能沒那麼妙,至少海外人族的處境不是很好,不然也不至於又是島嶼被覆滅,又是有那麼多海族隨意吃人。
還攢下了上萬具屍體充當庫存。
這次白聖運氣總算稍微好了些,只往西南方向飛行了不到三千里地,便見到了一個人類聚集地,緊接著當然就是立刻降臨,登記,並且順利找到打聽訊息的地方,付費購買了不少資訊資料。
然後她才對海外情況有所瞭解。
以及知道了浣沙群島是個啥情況!
怎麼形容呢?
實際來講,人族其實是侵略者,最初海外這邊是沒人的,是陸地一些宗門內鬥的失敗者,被滅逃竄的修行世家倖存者,逃到海邊,甚至於海外島嶼上生活,這才誕生出了海外修行界的雛形。
之後當然就是人口繁衍,以及靠海吃海,不可避免的與海族產生些矛盾。
當時海族對人族瞭解不多,再加上海族內部各種種族也很多,所以只是把那些人類當成直立猿中的一種,矛盾和爭鬥也只侷限於被人類捕食的那些海洋種族與人類之間,而這無疑給了人類喘息之機,也給了人類發展壯大的時間。
無數年後,海外修行界發展壯大起來,組成海外仙盟,並與陸地的一些宗門世家進行合作交易,共同開發海域。
本來他們小打小鬧,為了生存,殺些普通海族,海族當中處於統領地位的十大王族還能忍受,畢竟弱肉強食,他們自己也有捕殺些普通海族食用充飢。
根本無需在意。
但是海外仙盟與陸地的一些宗門世家合作之後,開始大量且大範圍的獵殺肉眼可見的所有海族,甚至於開始對一些處於統領地位的海洋王族動手,比如鮫人一族,蛟龍一族,巨鯤一族等等。
海族中的十大王族自然不能忍受。
並理所當然與人類開啟大戰。
海外仙盟慘敗,緊急求助了陸地上的一些頂級宗門世家,甚至請出了好幾件仙器,才勉勉強強與海族互有輸贏。
之後雖然沒有再次掀起全面大戰。
但局域衝突從來沒斷過。
所以海外的整體局面,其實就是人類與海族之間的爭鬥,彼此之間互相獵殺,爭搶地盤,同時人類相對處劣勢。
畢竟海族佔據著偌大的海洋。
而人類只能在島嶼上生存。
不論是彼此的族群數量,人口總數量,還是生存地域面積差距都挺大的。
至於浣沙群島。
顯然是被海族給滅掉的。
原因還得追溯到造島計劃上。
煉氣境界的人類修士,顯然是沒有辦法在海底長期生存的,築基境界的人類修士,倒是能在海底長期生存,可是肯定不舒服,而且除了水靈根比較突出的修士,可能還算適應之外,其他靈根的修士在海底修煉,顯然是事倍功半。
結丹和元嬰修士倒是無所謂。
但他們的數量也少啊!
所以海外修士,肯定是需要在海洋上面,或者說在島嶼上建造聚集地的。
可是海洋當中島嶼相對有限。
同時越深入海洋,島嶼數量越少。
進入深海範圍之後,有些區域甚至方圓幾十萬裡都沒有一個島,這種情況顯然不適宜海外修士們擴大勢力範圍。
然後就有人提出了造島計劃。
以原有的島嶼為基礎,往外面探索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每隔幾百裡或者幾千裡,就建造一座中小型島嶼,進行移民,以此將那片海域徹底納入掌控。
一大片沒有任何島嶼的海域很難掌控管理,但是一大片,到處都是小型中型,乃至於大型島嶼的海域,彼此聯合起來,再布個陣啥的,具體掌控力度就算比不上在陸地,估計也差不到哪去。
部分核心區域建造的島嶼,不僅是島嶼,本身還是頂級法器,幾十上百個島嶼形成島鏈,威力甚至堪比於仙器。
可以說,造島計劃,從根本上實現了人類穩打穩紮侵蝕海族疆域的目的。
海族剛開始可能沒反應過來,或者沒怎麼在意,沒想明白,同時與人類大戰也不會去故意摧毀島嶼,但隨著海外修士人工製造的島嶼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以及很多海族節節敗退,他們總算在五六十年前意識到情況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