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三號作戰方案還是有不小的毛病,那就是法軍的突破後固然不擔心背後和側翼,因為背後是瑞士,側翼便是萊茵河,但進攻的線路也被死死的限制住,只要德軍回過頭來重新在後方拉起一條防線,法軍依然毫無辦法。最多就是切斷萊茵河的航運,但戰略意義不大。而要想進一步打過萊茵河,那麼薩爾堡和斯特拉斯堡要塞還是無法繞過的坎。
可以說,三號方案的精髓在於“引蛇出洞”,假如德國人不上當,老老實實的原地防禦,那麼這個方案就沒有太多可取之處了。因為從邊境地區發動進攻會對後勤造成巨大的壓力,而德軍將享有內線作戰的優勢。
“現在俄軍急切的盼望我們發起全面進攻,以吸引德軍更多的兵力。但是這種邊路突破的辦法,德國人只要收縮防線,我們還是毫無辦法的,根本就無法大量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最主要的是我們的40個師無法展開,而他們只用20個師便可以牽制我們的攻勢。”一位長相十分乾淨而有些清瘦的將軍柔聲說道,此人便是法國陸軍總司令讓科勒爾上將。
讓科勒爾將軍繼續補充說道:“諸位請不要忘記我們當前的最大優勢是什麼?那就是兵力。按照我們預先的估計,德軍動員後的總兵力比我們高出10個師左右,那就是70個師,根據俄國人的判斷,他們在東線投入了不下於30個師的兵力,其中一線和二線各有15個師。如此,他們在西線最多能夠動用的兵力是40個師,考慮到兩線作戰的弊端,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把人力、物資和運力全部投入到西線。因此,開戰後的第一個月是我們發動進攻的最佳時間,一旦俄國人的波蘭突出部被消滅,德軍便可以抽調更多的東線部隊投入到西線戰場,我們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在。要知道,德國人在歷次戰爭中能夠擊敗我們全是靠人數上的優勢,無論是在1816還是在1870年,在區域性戰場上,他們用於攻擊的兵力總是我們的兩倍以上甚至五倍之多。現在既然兵力的優勢在我們一方,那我們自然要堅決的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機會,以二號方案為藍本,對德國人發動暴風驟雨般的雷霆攻勢,一舉將他們打垮,可以說接下來一個月的戰局將決定本次戰爭的最終結果。”
讓科勒爾將軍說到激動之處,雙手握拳做出斬釘截鐵之狀,由於語速極快,他細細的脖子上,喉結飛速的上下翻動著,十分的惹眼。
“我同意科勒爾司令官的看法。”法軍總參謀部作戰處長韋維爾上校說道:“三號方案的邏輯出發點是建立在持久戰對我們有利的基礎上,只有這樣德國人才不得不對我們的築壘地區發動進攻。但現在的情況是,俄軍的表現極其糟糕,被德軍擊敗是遲早的事情,所以與其等待俄軍主力被殲滅後,德國集中力量對付我們,倒不如我們主動出擊去爭取勝利,雖然薩爾堡是一個堅強的要塞,但戰爭不可能沒有犧牲,必要的犧牲是值得的。退一步說,即便我們採取三號方案佔領了阿爾薩斯地區,可是下一步無論渡過過萊茵河還是攻擊洛林,都必須攻克薩爾堡或者斯德拉斯堡其中的一個。此外,我還要補充一點,當我軍攻克了薩爾堡並殲滅德軍主力之一部,那麼我們就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屆時我們大可以向西攻擊洛林地區以優勢兵力將梅斯的德軍困在要塞中,然後佔領洛林全境。如此,當德軍調回東線兵力之時,就只有和我軍在洛林展開決戰,否則德**工生產會因為失去洛林的鐵礦供應而陷入癱瘓。”
二號方案在戰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總參謀部內部認為最佳的進攻方案。其要點在於:首先,洛林數百年以來一直法國人的固有地盤,當地的法語居民佔大多數,法**隊在這裡作戰將有主場之利;其次,洛林還是德國最主要的鐵礦石產地,德國鋼廠90%鐵礦石都來自洛林,拿下洛林會對德國工業造成嚴重的影響。
當然,攻擊洛林也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困難,那就是梅斯要塞掌握在德軍的手中。
梅斯是洛林地區的首府,坐落在摩澤爾與塞爾河的交匯處,鄰近比利時,是法國通向西歐諸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十分重要,在軍事和商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梅斯在歷史上就是重要的防禦據點,其城市名來源於古拉丁文。起初,羅馬人為了加強他們北部邊界和部隊轉移中的安全,出兵攻佔了梅斯,並在此修築了防禦工事,從此,圍繞著梅斯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公元6世紀左右,梅斯又被匈奴人攻佔,此後,梅斯接連被日耳曼人、高盧人以及神聖羅馬帝國佔據,1552年,亨利二世在領土吞併的過程中成了“三教區”的統治者,從此,該城市從神聖羅馬帝國中解放出來。自此,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