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和感情,為維護歐洲的持久和平做出努力。
關於這一條,雖然看似不太重要,但實際上卻是意義重大的,因為這從根本上宣告了法德之間就1870年戰爭達成了終極和解。
雙方以書面的形式達成下列共識:雙方同意在本國內終止任何敵視對方的輿論宣傳;德國允許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學校教授法語,給於當地政府高度自治許可權;法國則承認德國對於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統治具有合法性;德方停止在色當戰役的勝利日舉辦大型慶祝活動,並取消為期三天的公眾假期;
第五條,德軍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兩週內退出法國境內。
條約公佈後,法國人除了驚喜之外,就是佩服塔列朗的才能。
“四分之三個世紀以前,拯救了法國的那位外交大師又回來了。”
“無論在七月王朝、第二帝國或者第三共和國時代,只要名字上有塔列朗三個字,就可以在外交部謀到一份上好的差事,以前不以為然,現在看的確是有道理的。”
“外交圈子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塔列朗家族掌握著本世紀歐洲幾乎全部的外交秘密,誰知道這次是怎麼說服德國皇帝的。”
“法國每年有一百多億法郎的國民產值,政府稅收就有30多億法郎加上來自殖民地的財富,要說這12。5億法郎的賠款那是真心不算什麼的。”
“讓科勒爾那個喳喳,一個礦工的兒子能有什麼軍事才能,他以為他是皇帝在世麼?真是禍害不淺,讓我們白白損失了那麼多好小夥子。”
“我聽說德國割讓的那兩個島距離並不太遠,島上四季如春,鮮花盛開,全世界95%的丁香香料都產自那裡,可真是個好地方啊!”
巴黎的街頭巷尾,塔列朗和《法蘭克福條約》成為上至貴族和大資本家,下至普通工人和洗衣婦的熱議話題。
德國國內,民眾們雖然看到法國的賠款數字後有些失望,但是畢竟是打了勝仗,而且西洛林的赤鐵礦區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這預示著德國在未來即便鋼產量增加一倍,鐵礦石也可以完全自給的。
訊息傳到英國,政治覺悟極高的倫敦市民,透過政論家的分析大體看懂了條約的真實的一面:對英國最為不利的政治格局似乎要在歐洲大陸出現了。
自拿破崙覆滅以來,歷代英國的政治家都深刻的理解英國大陸政策的根本在於:英國不能也不願與一個在唯一強國領導下的統一的大陸集團相對峙。
但是波蘭問題的解決和法德合約的簽訂無疑讓英國人看到了德國正在努力成為那唯一的強國,並自願承擔起“統一大陸集團”的責任。
不過大部分英國人包括外交官在內,還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因為他們不瞭解威廉想的什麼。
英國人最普遍的一種看法就是,法德和解是塔列朗的傑作。
“這個塔列朗家族倒插門女婿生出來的小子怎麼比他老祖宗還厲害!”格萊斯頓看過德國大使館抄送的《法蘭克福條約》副本後自言自語的說道。
在之後召開的內閣會議上,格拉斯頓坦率的承認了自己對於德國的戰爭目標判斷失誤,不過責任最大的還是外交部長和駐外大使,他們也並未料到德國在大勝之下竟然主動罷兵,而法德之間竟然真的就此達成諒解。當然,波旁王朝能夠輕易復辟也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1815年老塔列朗是聯合梅特涅和卡斯爾雷子爵組團忽悠俄國沙皇,現如今小塔列朗一個人就把德國沙皇給搞定了,這塔列朗家族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外長金克爾明明是讚揚的話語,可是怎麼聽都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金克爾對《法蘭克福條約》的判斷算不上特別悲觀,原因在於,他認為德法和解的關鍵人物是塔列朗,至於威廉不過是和亞歷山大那樣被“上帝加持”,並充滿了人文主義關懷的“好皇帝”而已。塔列朗一定是用一堆漂亮話來奉承威廉,並有意讓法國國王菲利普在威廉面前放低姿態,以此換取後者的同情。如果是這樣的話,兩國就算不上真正和解,未來英國依然有大把的牌可打。
法德和約簽訂後,法意的談判也到了無法在拖的地步。
由於義大利陸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實在太差,因此法意兩國單獨談判時,義大利方面自己都沒有底氣。
法國方面堅持的原則就是不割地不賠款,至於抓獲的義大利俘虜和雙方彼此俘獲對方的商船等問題都可以談,比如法國表示對5000名意軍俘虜的食宿費用會盡量優惠。
面對這種近乎侮辱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