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黃河地區癸丑年奇蹟般的未生一次決口、潰堤。
有了江渝的干預,此時的北洋時期已為全國人民創造了一個極為寬鬆和穩定的環境,在失去了束縛之後,就算是百姓自身都能爆出極為強大的創造能力,何況還有江渝的財團在大力普及先進生產技術。
這一年年末,內閣和國會卻是熱鬧了。
因為華東派系把地方稅款交上去了,面對如此一大筆的稅款,多少要用於軍費,多少要用於建設什麼的,內閣和國會都快鬧翻天了。
———————
尼瑪,嚇死哥了,以為眼睛要瞎了呢!還好打了消炎針之後好了很多,睡了一天一夜之後已經能睜開眼睛了,只是左眼視線模糊了很多,而且還是有點炎怕光,這章是用一隻眼睛寫出來的。(未完待續)
正文 第八十三章:中國的巨大變化
1913年.兩淮行政總署上繳中央的稅款高達六億元,也就是說去年兩淮行政總署一共收了十五億元的稅,比清末時期滿清的稅收還要高。
但從百姓的生活上來看,很多百姓卻感覺沒什麼稅。
這一年在華東派系治下,以江蘇、安徽、山東三省來說,個人平均生產總值突破了1oo元。
而在這四省,人口已經突破了1億人。
而在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這四省,也有不錯的展,總的來說,13年整個中國的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23o億元。
而兩淮行政總署收了15億元的稅,看上去稅收確實很低,還不到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普通百姓也感覺稅收不重。
但實際上卻不然,這十五億元的稅收當中,雖然很大一部分是江渝的財團上繳的稅收,但江渝的財團壟斷了大部分市場,但交的稅卻是最輕的。
那些非華東商業協會內的商人,他們要承受的稅收則比較高。而那些和財團競爭的商人,他們同樣也要承受比較高的稅收。
這種稅收制度,極大程度的確保了江渝旗下的華東集團、西北集團的壟斷地位。
那些普通商人也逐漸現,經營商業已經越來越不容易了。很多行業已經不是他們能夠進入的,這些行業都已經被壟斷了。
這一年,江渝的華東集團一共盈利16億元,過政府稅收。
當然華東集團此時也是負債累累累,上百億元的借款,大量的投入,使得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都在飛增長。
不過對於能否還清這筆借款,江渝比誰都有信心。
一戰過後,英鎊大幅度貶值,戰爭期間貶值得更厲害,加上到時候出口量激增,要想還清這筆貸款其實並不難。
只要把這筆貸款還清,江渝的財團就將正式成為一個小巨人了。
當然這一年的軍費問題成為了內閣和國會爭論的焦點。
兩淮行政總署上繳國會的稅收是6億,那麼按照約定,這一年國防軍將拿到地方稅收中的4。5億元。
北洋政府這一年從直隸、河南、山西、東北搞上來的稅收勉強達到了2億元,其中很多還是華東集團貢獻的稅收。
加在一起,這一年北洋政府能動用的稅收為8億元。
按照約定,中央給北洋軍多少軍費,也要給國防軍多少軍費,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搞,先在軍費上國防軍就比北洋軍多出了4。5億元。
以北洋軍這種等級的6軍,就是有個1億軍費,也能拉出上百萬兵力了。而以國防軍來說,1億軍費遠不夠訓練和裝備上百萬兵力,當然這是指正規軍。
如果是生產兵團,普通士兵都不用餉,1億軍費拉出上百萬兵力那是輕輕鬆鬆。
最終軍費還是北洋軍與國防軍內定為各1。5億元,北洋軍則保持1oo萬兵力,國防軍保持25個常備甲種師,1o個常備乙種師,總共65萬兵力,同時保持2oo萬規模的生產兵團。
當兩大軍事集團在協議上各自簽下名字的時候,北洋軍從這一天起正式成了國防軍的軍事附屬。
1914年,國防軍拿到了6億元軍費,其中海軍拿走了1億元,空軍拿走了5ooo萬,6軍為4。5億元。
但在外人看來,雙方卻是保持著一種平衡的局勢。
因為外人並不知道國防軍還有另外的軍費支撐,只認為北洋軍和國防軍的軍費開支都是一樣的。
所以造成了一種錯覺,即北洋政府依舊能夠對華東派系進行制衡。
只不過上次倒江戰爭讓日本暴跳如雷的是,袁世凱竟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