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戰爭創傷,生靈塗炭,你不想著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於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嚇出一聲冷汗,好個曹cāo,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出於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cāo甚至將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託付給他。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教得唯唯諾諾。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cāo提高jǐng惕:曹cāo曾因衣著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cāo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儘管崔琰的表現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確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並認為只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崔琰的死,緣於一封信,緣於曹cāo本人對*的興趣。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xìng猜忌的曹cāo立刻將此理解成變天的徵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個人事蹟:
話說有一次,匈奴大使入朝拜見曹cāo,曹cāo照照鏡,發覺自己樣貌普通,便叫崔琰來假扮自己,曹cāo在旁cāo刀直立,成語『代人cāo刀』就是這樣來的,但後來變成寫文章請槍手的意思。
;
………【17、王莽與儒家的烏托邦】………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劃分“大同”與“小康”,把“天下為公”的“大同”視作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藏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茂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然而,孔子的思想,是一種樸素的烏托邦,根本就無法實施。在孔子的時代,楚國的隱士接輿譏諷他不識時務。司馬遷在《史記》中甚至記載說,鄭國人認為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也就是說,在當時,大家並不接受孔子的那一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孔子推銷的那一套根本就沒有市場,這樣的產品積壓了,要麼任其腐朽,要麼扔掉。但是,孔子依然頑固地推銷,直到去世。可惜。
這些空想,孔子推銷不出去,“亞聖”孟子也沒有推銷出去。孟子碰到三個國君,一個齊宣王,一個梁惠王,一個梁襄王。孟子講“王道”,齊宣王感到頭痛,一個勁地說自己的不是:我有病,我有許多病:好勇、好貨、好sè等等。這裡不成功,只得到魏國去,那個梁惠王對他的理論起先不感興趣,經他多番演說,產生了一些興趣,可梁惠王駕鶴西歸了。接位的梁襄王,孟子說他“望之不似人君”,只好離開。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唯一一次得到真正推行的是王莽,但是以失敗而告終。
王莽有著深厚的儒學修養。王莽不僅接受了儒家的教誨,並且身體力行。《漢書》記載:“(王莽)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陳致平在《中華通史》中說:“王莽是一個經書讀得很好的儒生,在王氏豪門之中,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認為:“王莽受禪一面循漢儒政治理論之自然趨勢,一面自有其外戚之地位及個人之名譽為憑藉。(王莽姑母為孝元皇后。元帝后,成、哀、平三君皆不壽,莽諸父鳳、音、商、根相繼執政而及莽,莽之地望已尊,莽又不失書生本sè,治禮,務恭儉,迂執信古而負大志,又恰合時代cháo流。漢儒群主讓賢,而苦無一明白的選賢制度。王莽在政治上、學術上足膺此選格,遂為一時群情所歸向)。”
王莽做了皇帝之後,試圖推行儒家的那一套。他下令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仿照古代井田制,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
然而,王莽要推行的所謂“井田聖法”,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