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賢接過了皇帝剛剛說遼東半島戰局的問題:“毛帥的確是太辛苦了,他已經動用了全力,用自己一個小小的軍鎮,深深的抗住了一個國家,這真是天下少有的奇蹟。”但是畫風一轉:“不過再這樣堅持下去,毛帥會堅持不住的。”
這時候,誰也沒想到在最黑暗的角落裡,一個平淡的聲音發出,重新掌握錦衣衛的駱思恭,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走。但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因為錦衣衛在他的手中,不再是百姓的虎狼,也不是正直官員的陰霾,錦衣衛回到了他真正的位置上去了。
駱思恭喘著粗氣,將現在毛文龍和皇太極雙方的兵力佈置,一點不差的彙報上來,然後就再也沒有了生息,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一樣。
天啟反倒沒有去說軍情,而是關心的對著黑暗道:“朕已經說過了,讓你的兒子駱養性接替你,你好好的在家休養。”
對於這麼大的恩典,駱思恭應該感激涕零,結果黑暗裡卻傳來了堅定的反駁:“臣堅決反對萬歲的恩典。”
天啟就默默不語。
駱思恭語音艱難的辯解:“臣最瞭解自己的兒子,那個人貪財好色,喜歡結交權貴向上爬。當一個小小的百戶,保證他衣食無憂就行了,如果讓他接替我的位置,不但害了這個大明,而且還會害了他,所以還請萬歲另選賢明。”
駱思恭這樣的態度,讓整個御書房的所有人對他好感更好。這也就是現在的大明,朝廷上下沒有了唧唧歪歪,沒有了勾心鬥角,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個大明朝廷的中興而奮鬥,這才是中興之主,中興之相。
楊嗣昌不得不將話題再拉回來,“東江鎮的戰局已經岌岌可危,毛帥已經動員了他全部的力量了。現在已經整整打了兩個月,可謂是筋疲力盡了,我都可以聽到他脊樑骨嘎嘎作響的聲音,他快堅持不住了。我們一定要想個辦法緩解他的壓力,否則一旦東江鎮崩潰,整個遼東局勢將糜爛不堪。”
天啟皇帝依舊是雲淡風輕,他現在的抗壓能力變得極其強大。隨手在自己弟弟的胳膊底下抽出了一個奏摺:“現在我們從其他地方抽調兵力,去增援東江鎮,是不可行的。第一,內地的兵大家都知道,說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也不為過,根本沒有一點戰鬥力,即使調過去10萬20萬,不但不能增強毛帥的實力,反倒成了他的累贅。所以朕想,南方的戰亂平息了,西北也沒有什麼大的戰事,下一步我們是不是應該整頓整頓衛所?”
孫元化探著身子:“臣早就對於這衛所的制度有所反思。當初設立這個制度的時候是好的。但是政久弊生,這個制度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局面了。其實從神宗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實行募兵制度,在萬曆年間,平息倭寇之亂的,更是這種制度起到了決定的作用,才有了戚家軍,才有了宋家軍,才有了白桿兵。所以臣認為,應該改革了。”
天啟點點頭:“募兵制度,在我兄弟信陽已經做了試點,效果極其好,這一點,兄弟,你更有經驗吧。”
朱由檢拿著玉璽砸著核桃,將裡面的果肉丟到嘴裡,嚼的是嘎嘣嘎嘣響:“募兵制度非常好,不但將士們沒有消極,更有戰鬥熱情,都想博個封妻廕子的功名。而且募兵制度選擇將士的權利掌握在我們手中。濫竽充數和老弱病殘,直接被我們拒絕在門外,所以保證了將士的素質,這個制度應該在全國推廣。”
這不知不覺中又跑題了,但一說到這裡,國舅就不由擔憂:“衛所制度,在洪武爺設定的時候,曾經驕傲的說,咱們大明不費一粒糧食,一文錢,就養了百萬大軍。而如果實行募兵制度,將會給我們剛剛復甦的財政造成巨大的壓力,這個不得不仔細的斟酌。”
結果孫元化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什麼叫不費一粒糧食一分錢?國舅爺您不知道,每年大明財政名義上上繳3000萬(這是現在的,歷史上,這個時候才一千多萬)但其中有1000萬,就是以衛所的名義直接截留在地方的,結果卻養了一群廢物。如果拿出這1000萬銀元的真金白銀,實行募兵制度,應該是綽綽有餘,而且還都是強兵。
張維賢就老臉一紅,自己手中掌握著20萬京營,在豐潤一戰中,都不如那1萬太監,卻只能龜縮在北京城內。名義上是保衛京師,實際大家心知肚明,這20萬人根本就不堪用,去了也是送死。如果讓這些世代承襲計程車兵全部解散,換成招募士兵,只要有5萬人,就能讓京城固若金湯。其中節約的費用,將是一個天文數字。但這是個大動作,沒有人知道後果如何,也就沒有人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