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沈光祚在一定地域試行的提議,天啟讚道:“沈愛卿真的是老成謀國啊,這事情就這麼辦吧。不過先從哪幾個省先行呢?”
勳貴們已經開始積極表現,不再畏手畏腳甘當人形佈景了,於是還是老徐國公出面建議:“第一個應該是西南雲貴川張巡撫處,因為留給他四成,就可以支援他一部分圍剿的使費,同時,那六成應該上繳國庫的,若是朝廷撥付給他軍費,也就可以就地劃撥,免了南北排程。”
葉向高深以為然:“這個辦法好,如此,張巡撫也能上心辦理。”
趙侯爺站出來提出:“還有一個應該是山東,袁可立老大人做事穩重不操切,情況也和西南差不多,他也要供應登萊水師對建奴的防備,供應東江鎮,如此也是兩便。”
黃爌點頭:“袁師傅的確勝任。”
沈光祚建議:“福建也可試行,臣的犬子剛剛擔任福建都御史,正可讓他歷練歷練。”
天啟哈哈大笑:“沈愛卿好算計啊,你名義上是舉賢不避親,其實還不是想要你的兒子小沈愛卿做些政績,然後轉正?”
沈光祚就故意表現的尷尬的連連施禮:“臣的小小心思被萬歲洞察,羞愧羞愧,萬歲真的是睿智無比啊。”
被戴了一個高帽的天啟更加高興,就當場拍板:“不管是為公為私都可以,那就這麼定了,一年後,小沈愛卿做的好,他的那個代字就去了,品級也定了。但做不好,朕就將他一擼到底,讓他抱孩子去。”
沈光祚就鄭重道:“如果他不一心做事,我定打斷他的腿。”
福建定了,那麼毛文龍就站出來:“天津新開,商業漸漸繁華,也沒有陳規陋習糾拌,徐光啟老大人幹練能為。”
這點沒有人有異議:“而天津和京師帝都往來頻繁,應該為一體,才能不阻礙商賈往來,所以,順天府也應該施行。”
沈光祚表態:“責無旁貸。”
大家注意到了,這些省份,都繞開了東林黨的根本之地。他們的首腦,要麼就是孤臣主力,要麼就是堅定為國的能臣,而東林把持的省份一個沒有,其實以東林的操性,即便讓他們施行,他們也絕對將這事情往壞了辦。
葉向高站出來道:“好吧,那麼就是這幾個省府先施行吧,施行一年,再看結果而論。”
天啟也點頭同意,這樣一來,難得的在朝堂上,這麼快的透過了一個徹底改變大明朝政的大事。
因為有毛文龍半吊子先進思想在,大明的徵稅試行的相當順利,最終其他各地的商賈作坊主紛紛上書請願,各地官吏也紛紛上書請求在當地開徵,新的稅法開始在全國推行,只在短短的五年後,大明就徹底的擺脫了財政上的困局,各地將士開始足兵足餉了,各地的水利以及基礎設施都開始完善建設了,如此更加帶動了大明的經濟高速的發展,反倒更加帶動了財政的收入,最終行成了一個良性迴圈,最終戰勝了天災人禍,將漢人江山延續千年。
而在正確的施行了幾個利國利民的大政之後,孤臣黨的執政能力和影響更加擴大,最終在被嚴重削弱了東林黨被排擠出去之後,朝堂上閹黨和孤臣黨兩黨抗衡,東林成為在野的監督黨,這時候大明的政治才真的協調起來。畢竟,閹黨也好,孤臣黨也罷,雖然也搞黨爭,但畢竟還都是幹實事的。
沒有了東林胡攪蠻纏,原本一直被擱置的毛文龍等一群的封賞也就順利透過了,毛文龍因為收復旅順南關,因為豐潤之戰,因為重新穩定了蒙古,積功升遷為加授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平遼伯。
又東江鎮協防遵化,天津,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東江的“海外天子”。
而跟隨毛文龍出戰的將士以及勳貴子弟,和各部門文臣武將五百人,也都得到了他們該得到的封賞升遷,東林的幾個空缺,也被毛文龍和魏忠賢瓜分,孤臣黨正式走上了朝堂,有了話語權。
葉向高看到朝局穩定了,就辭官迴歸故里,達到了他悠閒遠觀朝局的目的。
黃爌順位上位,成了大明首輔,顧秉謙在和魏廣微一番爭鬥之後,也如願以償的做上了次輔的位置。
因為軍功,因為才幹,更因為皇帝也是小年輕,馬維忠正式成為內閣一員,等待機會外放一省大員之後,就會成為大明的次輔,孤臣黨在內閣就站穩了腳跟。
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毛文龍看到的是,東林依舊強大,皇上和內閣依舊對東林邊打壓邊扶持,因為自己的關係,魏忠賢也沒有殺了東林六君子,如此一來,那些被逼退的東林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