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對等性。
中原王朝輸出的是什麼呢,是樹上長出的葉子養出的蟬拉的絲,織出來的絲綢,還有就是滿山遍野的茶葉葉子,再加上一把泥土燒製出來的瓷器,這東西除了勞動力外,幾乎沒有成本,而換取回來的,卻是真金白銀。如此一來,在中世紀中華鼎盛時期,歐洲因為大量的金銀流入中華而造成了錢荒。
但在中原王朝,在如此巨大的白銀流入中,卻依舊使用笨重的銅錢,白銀的流通卻依舊很少的怪現象,還為此不得不發行交子,四川還發行鐵錢呢。
白銀哪裡去了呢,除了一部分打造了首飾器皿之外,幾乎都被百姓埋在了地下。
這就是漢人的思維習慣,財不露白,人不顯富,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保證。這就和現在毛文龍的惡習慣是一樣的,總是走到哪裡就將一些器物埋到哪裡,準備自己再穿越回去挖出來,弄他個世界首富是一個道理。
結果海量的應該在世面流通的白銀,卻都成為了埋在地下的死物,並沒有參與到世面流通裡去,銀子不流通,那還叫銀子嗎,在大明越來越發達的製造和商業運作中產生了所謂的錢荒,反過來抑制了大明經濟的發展。
當時有沒有銀行呢,有,但不是叫銀行,叫錢莊,但其效能和銀行幾乎不搭界。
銀行是流通匯兌,收取儲蓄付出利息,而錢莊收取儲蓄卻要收取儲戶的保管費,百姓一百兩銀子儲蓄在錢莊,結果三十年後,銀子沒了,那誰傻還將銀子儲蓄進去,還是挖個坑埋了就是了。
現在毛文龍就想趁著這個機會將銀行弄出來,直接讓民間的資金動起來,不但解決了獨立一個人建設天津城這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時也讓大明的銀子流動起來,助力大明經濟的發展,讓大明的財政好起來,大明財政好起來,大明的滅亡也就不存在了,當然,造成大明滅亡的另一個原因的東林,也必須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