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庸之道。北宋大儒學家程頤註釋中庸為: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庸即永恆恪守中正之道。” ;大家為胡資質的精彩講解鼓起掌來。
胡資質喝了兩口茶,接著說:“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則:1、致中和。
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達到中和的境界,世間萬物就各得其所了。
2、執兩用中。
“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過猶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過頭和沒有做到一樣不得其正,即做事須恰到好處。“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彌補不及之處。這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法則
3、和而不同。
《中庸》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即多樣**物之間可以和諧相處、互補共進、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的原則最能體現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黃金規則。具有最普遍的意義。”
這時,華春丹上來,給胡資質的茶杯中續了些水。
胡資質點了點頭。接著說:“中庸之道強調“執兩用中”、“中道而行”。很多人認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協,不求上進。還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平均主義,這是對中庸的曲解。中庸包含的折中調和思想,應該算一種積極的調和。調和與均衡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態。不該認為調和就是壞事。而且“執兩用中”不是簡單的折中、平均,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中”是從“兩端”中新產生出來的那個的“三”,是認識和發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正確處理事情的辦法。如何評判“中”,龐樸精妙地概括為“a然而b”、“a而不a”、“亦a亦b”和“不a不b”四種邏輯形式。而絕非(a+b)÷2。同時這個“中”的標準隨具體境遇的變化而改變,《中庸》所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熹所謂“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它提倡的“時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君子能隨時保持中道。歷史上也存在著將中庸這種變化法則固步自封的傾向,這樣中庸便喪失了與時俱進的活力,成為陳腐僵化的教條。封建統治者對“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造成了對人性的嚴重戕害。今天我們應遵循“時中”的法則,找出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中道”,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中庸之道的有宏達的現實意義,中庸是道德的境界,其現實意義絲毫不減,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乃至整個人類世界都有指導意義。”
閏土在下邊聽的很認真,原來這裡有這麼奇妙的學問。
胡資質走下講臺來,用手拍了他額頭,算是表示鼓勵。
閏土擦了擦嘴角的求知若渴的口水,繼續聽課。
胡資質回到講臺,接著說:“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係、國際關係及人和自然的關係,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同樣具有啟迪意義。”
講了一上午課太累了,中午,從灃南一中那回來,胡資質帶著石安去了咸亨酒店,聽說那裡的茴香豆不錯,趕緊要了兩盤。咸亨酒店現在是兗州官府的企業,總掌櫃是舒玉的遠方親戚孔乙己。原先孔乙己混的比較潦倒。自從大元開放以來,他憑藉在國子監講壇。專門給朝廷的官宦子弟講茴香豆的茴字的4種寫法,紅極一時,據說和吏部尚書都有合影呢,回兗州以後,他僱兗州未莊的大隊書記阿q;擔任了大堂經理,又僱了一個假洋鬼子端盤子,把個咸亨酒店搞得紅紅火火,接近了五星級。
胡資質剛坐好,就有衙役站起來向他打招呼。胡資質看他們都穿著官服,不由地說:“你們這些衙役,怎麼這樣,政法委的六個嚴禁,剛剛通知了,不讓官員穿制服進娛樂場所,你們真是頂風作案”! ;那幾個衙役趕緊離開大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