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著‘馬均在世’之稱的大才子張陽。
回過神來的‘藥王’孫思邈一臉平靜的對‘民安縣公’張嶽說:
“張縣公,老夫第一次聽見這個稱呼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敬請見諒。”
張父張嶽聽見‘藥王’孫思邈這麼說也有些不好意思:
“張神醫你叫我張嶽就行了,老夫當不得你稱呼縣公。”
“那鄙人就不客氣了,張翁貴公子所得乃是風熱感冒引起神志昏蒙而並不是貴府所說的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風熱感冒乃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藥王’孫思邈說完看了張父張嶽一眼後又說:
“前朝太醫博士、太醫令巢元方於大業六年,奉詔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其中就有記錄。《諸病源候論?風熱候》:“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風熱感冒多見於夏秋季,是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表證。這個季節不應該會得這個病症才對,所以貴府之人錯認為是冬季長得的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怎麼得這個就要問貴公子了。”
張父張嶽聽見‘藥王’孫思邈說自己兒子得的是風熱感冒引起的神志昏蒙,而不是自己等依靠常識所判斷的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下了一跳,要是真的以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來醫治的話,那可就要出大問題了,幸虧自己等人沒有魯莽醫治,而是請了‘藥王’孫思邈孫神醫來診斷後在行醫治。
“孫神醫,我兒這個風熱感冒怎麼樣,嚴重不!你看我兒都已經神志昏蒙了,可需要有什麼珍惜藥材,只要神醫你說,鄙府一定準備妥當。望神醫快快為我兒醫治。”
說完,張父張嶽就要給‘藥王’孫思邈行禮。‘藥王’孫思邈一看這那裡了得,連忙上前扶住張父張嶽說:
“張翁快快莫要如此,孫某人怎當的起你的如此大禮,莫要如此,在這樣您就另請高明吧!”
‘藥王’孫思邈這這番話可說嚇得張父張嶽魂飛魄散的,連忙止住了自己就要行下去的大禮,要是這‘藥王’孫思邈真的就因為這事,束手旁觀,不為自己兒子醫治了。
這再去請一個名醫前來繼續醫治自家的寶貝兒子,這耽擱的時間內,自己的寶貝兒子出來什麼事他才是真的後悔莫及了。
‘藥王’孫思邈看見張父張嶽收起了要行下去的大禮後,對他說到:
“張翁,貴公子所病倒昏迷神志不清只是因為風熱感冒引起神志昏蒙而已,並不是什麼病入膏肓之症。當可用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上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
‘藥王’孫思邈說完,就順手用房內桌上的毛筆蘸上墨汁寫把藥方寫了下了,交給張父張嶽。
張父張嶽一接過‘藥王’孫思邈開出的藥方就叫府內的管事去藥方按方抓藥。
這個時候‘藥王’孫思邈看見張府的下人前去藥房抓藥後又對張父張嶽說:
“方中重用銀花甘寒芳香,清熱解毒,闢穢祛濁,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輕宣透表,共為君藥;薄荷辛涼,發汗解肌,除風熱而清頭目,荊芥、豆豉雖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與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為臣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葉、蘆根甘寒輕清,透熱生津,均為佐藥;甘草並能調和諸藥,以為使。”
‘藥王’孫思邈為了讓張父放心就對他說了藥理,然後又說:
“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以貴公子當前的病情來看,當按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只需一日抗可轉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在服三日當可病癒。張翁你大可放心,區區小症,數日既好。”
張父張嶽聽說自己寶貝兒子得的風熱感冒引起神志昏蒙只是小症,數日之內就可治癒,心頭懸著的大石頭一下就落下來了!連連感嘆!又想到自己寶貝兒子這次大病之身,必定虛弱,連忙向‘藥王’孫思邈問到:
“孫神醫,我兒張陽現在身體虛弱,可否用藥滋補下身體,請神醫開份並用的的滋補藥方,張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