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澤和高山,獸車再也拖走不動,而單靠步行,烈山人連部落的影子也莫想看到!
有了勇士們的訊息,輕鬆的微笑終於在大家面上浮現,人人精神振奮,疲乏勞頓即刻扔在身後:走,走,到了山那邊咱們再找個地方好好睡覺!
不遠處,一座奇峰拱若大龜撲俯在地,在其左右,橫著好長一片山脈擋在部落面前。那山脈從中州的緩丘延伸出來,卻自有其高聳之勢,聽探路的勇士說,橫山直削而下,竟是不容攀越的險峻,而險峻伸展到龜峰那裡,偏偏又停下來,留有一處寬闊無比的山缺豁口供人們穿越。
這豁口,好像化作奇山的巨龜不甘心被大地山脈束縛,強行昂頭向天留下的空缺。看在人們眼中,不由要揣測千百年前,是什麼神力拉開了這座完美的山脈障礙,讓中州和北方溟州通了一條來往的坦途?
統御中州的烈山人深信,數百年前,在火神降服北海龍龜時,特意將龜獸的長身燒焦,做成這座大山來屏障中州,用以阻隔北方的洪水和瘴氣。
而這個寬逾千丈的山缺,也是火神託拽龍獸而留,它恰恰避開北方水澤,在山勢高隆處開口。穿越缺口望向北方,呈在眼前的是無比遼闊的大地。頓時,火神的神意在此彰顯無疑:大好山河,烈山一族絕不能僅僅滿足於中州的豐足!
因此,這是伏山,既是火神收伏北海龍龜的神蹟所在,也是烈山征服北方溟州的起點。
伏山神蹟,數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歷任烈山帝向北征伐,到了少鼎帝時,終於積蓄了足夠的氣力,邁出了跨向北方的第一步。十載之間,北方水澤大大小小的巫毒、易水部落一一順服,而伏山,再也不是中州和北方溟州的限界,火神的尊火已燒遍水澤,被烈山人供奉在了北方森林的邊緣。
可無論如何,伏山山缺都是烈山尊奉的神蹟,山缺左面的平臺上,五載一次的烈山大祀都在這裡進行。平日裡,少不得有百十人在此把守,更有一兩個巫師隨行,以便時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