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作者可以從容為之。”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算起來也該有十次了吧!”他說著看看樓上的姑蘇燕子,言外之意顯而易見了。
姑蘇燕子又何嘗聽不出來呢?
“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讀者見於言外。這是一種婉約風格。足見十七爺的文學底蘊之深厚。”
“牆裡鞦韆牆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姑蘇家牆外就有條小河,真巧啊!”
“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蕩』鞦韆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鞦韆。這裡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牆裡少女『蕩』鞦韆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嚮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