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一些,七州世家公然加重了屬地百姓的剝削程度。
對於這種大大違反了帝國相關法規的行為,榮昌皇帝視而不見,浩天閣、上議院、元老院礙於情面不管不問,地方官府更是連問都不敢。
問題是,七州的百姓並不是什麼善類,他們中很多人曾經被帝國徵招入伍,見過世面的同時,對暴力二字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求告無門的情況下,部分帝國七州退役老兵揭竿而起,直接以暴力對抗不公正的欺壓敲詐。
七州世家精銳世家武裝迅速將烏合之眾的反抗打垮,將很多不甘屈服的退役老兵逼迫進了十萬大山裡面。
與東海三省戰神山脈裡原居民暴民不同情況的是,十萬大山裡面物產更為豐富氣候更適合人們定居。
雖然山裡野獸多一些,生活條件堅苦一些,但既無官府賦稅,又無世家家盤剝,退役老兵們日子過得甚好。
一嚐到甜頭,七州百姓開始大批逃亡進十萬大山裡面去,捕獵也好,開荒也行,反正日子自由自在。
沒奈何,七州世家只好取消那些額外的盤剝,甚至搞起了諸多優惠政策。
嚴酷事實明擺著,若百姓跑光了,七州世家恐怕得全體下地幹農活去。
七州百姓逃亡浪潮阻止住了,但卻顯得有些晚。
一個教士挑水喝,二個教士擔水喝,三個教士沒水喝。
十萬大山裡面終究是崇山峻嶺,地無三尺平,能養活得人實在有限。
逃亡而至的百姓,遠遠超過了十萬大山生態所能承受的極限。
為了生存,人們用暴力加速進行優勝劣汰。
三十六寨、一百零八堡、三千土圍的叫法,便是這一時期喊出來的。
當十萬大山裡各寨堡勢力基本成形,彼此都對各個佔據天險地利的戰神堡似的寨堡望而興嘆之餘,未免一致將目光投向了十萬大山之處。
七州的世家明顯是硬茬,不好惹。
好在七州內,非世家所屬百姓,倒也不在少數。肯辛苦點腿腳,七州之外的天空更為廣闊。
慢慢的,十萬大山裡,歷史悠久實力強勁的山寨一個接一個出現了。
慢慢的,帝國各路盜匪習慣於將十萬大山當作休養整頓發展壯大的基地
慢慢的,十萬大山裡的各寨堡,形成了每年出山去周遍州縣劫掠幾回的良好習慣。
慢慢的,各州縣的貴族世家開始和十萬大山裡寨堡有了說不清道不楚的關係。
慢慢的,十萬大山成了榮昌帝國治安毒瘤。
帝國陸軍進剿過十萬大山很多次,但山區地帶無法展開大部隊,各寨堡堅固無比,且十萬大山匪盜戰力不弱,當地州縣世家又總是明裡支援暗地抽腿,故而,最終結果總是無功而返。
為了不過分刺激官府,十萬大山的盜匪們有相當的職業道德,遵循著自古以來諸多傳承的行規。比如,各寨堡一年不劫二次同地方;未得最後答覆,不撕肉票;不遇災年,不大舉出動等等。
當然,為了警告震懾官府,減少雙方不必要麻煩,十萬大山裡的盜匪們,一旦遭遇到了官府大規模進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