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2 / 4)

小說:秘界 作者:沸點123

山脈地存在,厄瓜多國內熱帶雨林與火山互動出現,地震頻繁。著名的科託帕希火山,海拔5897米,為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

1969年7月21日,一個名叫莫里斯的阿根廷人,將一份上面有著許多見證人、並且已獲得厄瓜多共和國承認的合法地契公諸社會,立刻引起轟動。因為這份地契講述了一個令世人難以置信,莫里斯在安第斯山脈中印第安人的摩洛拿聖地(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有記載,但不知為什麼,此處現在拒絕遊客訪問)發現了一條地下大隧道。

這條隧道在地圖上標註為“聖地亞哥大隧道”。

這個大隧道在厄瓜多和秘魯的地底延綿幾百公里,特別是從洞口經過連續下垂三個萬米的平臺後(總深度為225米),發現一座140米x150米的中央大廳,在這個大廳內有許多具有極大文化與歷史價值的珍品,大廳中央有一把桌子,桌子的右邊放著7把椅子。在7把椅子後面毫無規律地擺放著許多動物模型,有蜥蜴、象、獅子、猴子、豹、狼、蝸牛和螃蟹。

最令人驚異的是這些動物都是用純金做成的,在桌子的左邊擺放著金屬牌匾和金屬箔。金屬箔僅幾毫米厚,96厘米高、48厘米寬、這些金屬箔看起來很薄很脆弱,但豎起來卻不彎曲,它們像一本對開的書籍那樣擺放著,一頁連著一頁,每塊金屬箔上井井有條地排滿像用機械壓上去的文字。考古學家法蘭士估計金屬箔至少有兩三千塊,在這些金屬箔上的字型無人知曉。他認為這間金屬圖書室的創立者肯定想把一些重要的資料留傳給遙遠地未來,想讓這些資料永垂不朽。

由於這條隧道內黃金數量多得驚人,故而它又被稱為“黃金隧道”。

羅亦安一行是從秘魯方向進入安第斯山脈的,他首先見到的是臨海的懸崖石壁上那個著名的大巖畫。

“這裡,就是‘安第斯大燭臺’嗎?”羅亦安觀察半晌,問隨行的薇薇安。

“是的,這裡就是‘安第斯大燭臺’,它似乎是黃金隧道出口處的標示。從大燭臺往東南走數公里,就是納斯卡高原,著名地納斯卡高原”,薇薇安解釋完,又補充說:“你來得很早,我們還有時間,要不,我們往東走幾里,看看納斯卡高原的情況?”

羅亦安嘆了口氣,回頭看了看自己的隊伍。復搖頭否決了薇薇安的建議。

在納斯卡高原上。那些由許多奇怪線條組成的一眼難以望盡的鳥獸及幾何圖形,好像是巨人之手勾畫出來似的,只能從300多米的高空才能俯視全貌。例如:一隻蒼鷹身長達900英尺。蜂鳥身長165英尺、兀鷹長達400英尺。

納 期卡高原上的圖形一直是世界未解之謎,幾乎每一幅神秘的圖畫都規模宏大,而且全都是使用艱難地方法制作,以一根連綿不絕地線條,小心翼翼的描繪出一個動物的輪廓。這類似地精細手法也顯現在幾何圖形上,有些圖形採用的直線超過5英里長,看起來如同古羅馬的公路,穿越沙漠、伸入乾涸的河床,翻越亂石,從頭到尾保持筆直。

最讓人驚異的是那些動物圖形。當時沒有飛機,不能從空中檢視創作的進度,藝術家如何完成如此龐大、如此完美的圖形?站在地面上觀看,這些圖形只不過是鏤刻在沙漠上的一條條雜亂無章的溝痕,只有從數百英尺的高空俯視,才能看到它地直正形貌,而附近並沒有一座山丘可以提供這樣的觀景點。

納斯卡高原的巨畫雖然神秘,但羅亦安卻不敢拖著隊伍前去觀看。因為,他的隊伍是在太龐大了。

說羅亦安的隊伍龐大。不是在於人數,而是他的補給物資實在數量龐大。

羅亦安的整個隊伍只有15人,都有傭兵界最精幹的人手組成,每個傭兵都有一個綽號,表明他的特長或者性格。

接受上次地底探險地教訓,羅亦安這次有針對性地帶起了補給,光是照明用的可充電高能鋰電池,就做到人手一塊。此外,由於傳說中“黃金隧道”長達數百公里,為此,整個隊伍備足了食物。至於各種地底探險所需要的輔助裝置更不能少,每個隊員背得東西都壓彎了腰。

這還不夠——隊員們所攜帶的這些隨身物資只夠應付十餘天的普通探險工作,而聖地亞哥山谷又是一個放射性汙染極為嚴重的地帶,為此,防化服等裝置也必不可少。綜合算起來,需要的物資遠遠超過了人的負載能力。為此,羅亦安不得不制定了一個滾動式前進的方式。

他所帶領的這支小隊,將首先在聖地亞哥山谷建立一個前進基地,然後召喚運輸機低空潛入,將他們所需要的後續物資運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