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種田指南 第53節(1 / 3)

小說:大唐種田指南 作者:浮雲素

高長松:把他腦殼打通掉

第62章

豬剛鬣的事蹟驚到了高長松,他們加快腳程繞過福陵山,晚上在左貢落腳,第二天往類烏齊趕。

高長松走時帶四箱豆腐,這天寒地凍的,他也不怕壞了,大不了就賣凍豆腐,一樣好味。

次日下午到類烏齊,一直不怎麼說話的周樹亮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武亞夫、朱伸、周樹亮三人所售之物不大相同,武亞夫賣豆醬油鹽,朱伸則帶纓絡、珠釵與簪子、釵、雄雞毛等。周樹亮的箱篋方方正正,內又塞得嚴實,他人沉悶,不大說話,先前只同高長松說,類烏齊有牧民定了割刀,他要帶去,此後他就化身為蚌,怎麼都撬不開嘴。

眼下入了類烏齊的村鎮,武亞夫跟朱伸走街串巷搖撥浪鼓叫賣,他卻卸箱子,又放下小腳凳,掛幡一動不動地坐著。

唐代條凳還未有正式姓名,可許多貨郎都會做類似的小玩意,高長松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周樹亮是在給人寫信、遞信。

走南闖北的貨郎一身兼多職,周樹亮讀過幾年書,可惜家當中落了,他像是不得志的秀才,賣貨的同時還替人寫信、傳書。

阿毛載著高長松,在市集中亂逛,偶爾吆喝聲:“賣豆腐了,古格的豆腐。”他吆喝得少,沒貨郎獨特的韻味,阿毛走得很慢,甩著小尾巴,樂得清閒。

豆腐在類烏齊是稀罕貨,總有小娘子跟新婦攔住他買,高長松的價格公道,有人一拿就兩三塊。

借賣豆腐的空檔他遛完了草市。

類烏齊不如古格。後者像江南小鎮,那還是靠近長江口岸的揚州附近的小鎮,青瓦白牆,挑擔的商販在青石板路上沿街叫賣,酒肆、絹布坊……應有盡有。

而前者,路上多是茅草屋搭建的棚子,商販在草棚下叫賣。

東晉時就有了草市,本是州縣外的鄉間集市,發展至今則成了鄉鎮商業的核心,類烏齊的草市附近已出現民居,或許再發展一段時間,他會構建商住一體的小經濟圈。

看過類烏齊的草市,就知在這裡開豆腐坊很容易了,草市附近的地價不高,至於將原料豆運到類烏齊的路程也不算遠。他可以從左貢買,左貢附近的耕地與古格周邊肖似,在這做買賣行得通。

……

武亞夫他們在類烏齊停留了兩天,武亞夫與朱伸將小物件賣得差不多了,準備回頭,去昌都的只有高長松與周樹亮。

周樹亮兼信使,他的鐮刀、鋤頭賣得差不多了,昌都是城鎮,不缺這些小玩意,可為將承載遠方親人思念的信件送到,他還是接著往昌都走。

許是相處幾日,他跟高長松熟絡了,周樹亮談到送信,終於願意多說幾句話。原來,左居正先前用的驛驢傳信還是貴,小商販跟農戶、腳伕是肯定付不起的。

那想送信怎麼辦?最經濟的方式是讓老鄉帶口信,錢是一分都不要的,就是要點運氣,誰知能不能遠在他鄉遇故知呢?

經濟且實惠的是喊貨郎帶信,中間要轉幾道沒錯,可唐代的貨郎大多講信譽,他們又從中賺點錢,時間耗得久,卻能給帶到。

*

從類烏齊開始,街景就跟古格不同了。倘若說古格像唐國的小鎮,類烏齊中就出現了遊牧民族居住的毛氈。等到昌都,牛毛帳篷就更多了。

這新奇的景象讓高長松左顧右盼,他以為自己來到了拉薩,當然是一千四百年前的。

在昌都的觀光意義大於考察,這裡的局勢錯綜複雜。就人種來看,高長松見到了唐人、深目高鼻的西域人、大食人,長安見過的崑崙奴這裡也有。僧侶與百姓並行,這兒僧侶的廟宇不僅有八角尖尖的唐建築,他還親眼看僧人進入了大氈篷。

周樹亮告訴他,那是昌都有名的廟宇,其中修行的僧人來自東印度烏荼國。

高長松對此瞭解不足,倘若他更知曉佛教的歷史,便能說出“密宗”這兩個字。它是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結合這,大約在五十年後,金剛智與善無畏等幾位大師會將最初的密宗帶入唐,等到開元年間,不空和尚會翼贊三朝。

但也正因他不明白,他才能以觀光的心態在昌都瀏覽。

最有趣的是,毛氈似旁就是四四方方的府衙建築,走近看去,仿若金吾衛打扮的衙役身披皮甲立於衙門口,兩旁的石獅子被擦得鋥亮。

這是昌都的縣衙,與毛氈寺毗鄰。

昌都是個很不錯的地方,這裡是烏斯藏的中心都城之一,烏斯藏是佛國,開啟慧眼,這裡遍地是佛光,只偶爾有些藏汙納垢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