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此次是微服出巡,也不用拘那麼多君臣之禮,我們坐下說話吧。”
“老臣因擔著邊關防務,久居大同,不能勤見陛下,不知太后娘娘壽體安康?”
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我這個當今皇上親自登門來找司馬威,他必知不會是等閒之事,而這一開口,就把話題扯到京城皇宮裡,問起太后的身體健康,家長裡短的,看似要把我當成個上來竄門的遠房親戚。
“鎮北侯有心了,母后她一向鳳體安泰。朕去慈寧宮給他請安,時常會聽母后提起鎮北侯。說你是我大明的第一棟樑,為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一直統兵鎮守大同,以拒北疆靼韃,衛我大明江山,守護我大明千萬百姓,這二十多年來,沒讓蒙人一兵一卒犯境,可真是功在千秋啊!”
“太后娘娘和皇上過譽了,老臣實在愧不敢當。鎮守北疆只是老臣的職責所在,這些年來,老臣夙夜幽嘆,唯恐有負先帝之託。當年蒙人殘暴,百姓慘遭荼毒,太祖興兵起義,威震四方,趕走了元兵,開創我大明天朝,威儀海內。蒙人退守漠北,元氣大傷,後經分裂,再已不復興盛。而後成祖以及先帝等皆是英明聖君,更使我大明四方臣服。老臣留守大同,也是蒙我明各位先帝之威儀,勉強保護一方百姓。”他頓了頓又道,“皇上您年輕有為,深得先帝遺風,剿滅安化王,掃平寧王都叛逆,功勳蓋世。老臣今已年邁,日後還要依仗聖上的威儀……”
我給司馬威猛灌了一陣迷湯,但他卻是滴水不漏,反給我繞了回來。這下我算看出來了,鎮北侯可是隻老狐狸。於是也不再準備和他兜圈子了,聰明人對聰明人還是直截了當的好。
“鎮北侯,朕此次微服前來大同府,是有件事想和你商議。”
司馬威臉色一正,擺出臣子的謙卑模樣,恭敬答道:“皇上有何旨議?老臣莫敢不從。”
我直接說道:“如今寧王已滅,天下安定。朕是準備對付劉瑾了,想請鎮北侯你幫個手。”
司馬威不露聲色地回答道:“皇上,劉瑾不過是個閹人,一個小小的司禮太監,內行廠總管,排比起來也不就是個品四官職,要殺他一個太監,也就皇上您一句話。何須如此勞師動眾?”
司馬威一上來就給我裝蒜,讓我有些意外。那日問起馬永成,他說鎮北侯手握重兵,位高權重,這麼多年來聽宣不聽調,這話看來還真有幾分。經過我仔細的觀察和整理,忽然發現到,司馬威對我的態度,在表面上的恭敬之中,暗藏著一絲不屑之色。要不是我觀察入微,還真難發覺。
朱厚照即位後,的確有過不少的荒唐行跡,當然後世對這位明武宗的評價褒貶不一,我個人對這位遊嬉派的皇帝頗為欣賞,況且我現在還頂著他的身份。這時讓我想起來初回京城,入主皇宮時,李東陽那些朝廷大員們對我的態度也是這樣,暗地裡都不太瞧得起我這皇帝。只不過我後來的一系列表現把他們唬住了。因此看來對於司馬威還得多下點功夫。
“嗯!鎮北侯這話說的有理,只是……”
我的話到一半,又是司馬威給封住了口,“皇上,請恕老臣冒昧,向你救問一事。朝廷增發給我大同守軍的糧餉,何時到才運到?就此事,老臣已發過兩封奏摺上稟了。軍中的許有多裝備需要更換,還有急須新增大炮等火器。這些都關係到大同的防務,因此老臣這才無禮求問。”
司馬威不僅不給我機會開口,還盡給我犯難,去年討伐安化王和寧王這兩個蕃王叛亂,雖然大獲全勝,但也費了不少錢,加上我執政時,實行了一系列減免賦稅,現在國庫還真有點吃緊。司馬威上的兩道摺子我都看過了,也交給內閣李東陽他們處理了,但一個兩月之內肯定辦不下來。
“鎮北侯請放心,朕深知邊防之事關係我大明安穩,朕絕不會有所疏忽。你所奏之事,朕已命內閣協同戶部在辦了。既然鎮北侯問起,朕回頭也發一道旨催催他們……”
“蒙皇上體恤,老臣代大同二十萬將士謝過陛下!”司馬威說著,又一本正經朝我跪下叩道。
我連忙扶住他道:“鎮北侯,咱們還是來說劉瑾的事吧。”不等司馬威有插口打斷的機會,我緊接著說道:“如今劉瑾在京中黨羽眾多,除之不易,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為免再引起什麼動亂,所以朕才想請鎮北侯助朕一臂之力。”
我把話說這麼明白了,想來這老狐狸終不敢公然抗旨不尊不吧?司馬威聞言,沉吟了半晌,方才答話道:“皇上,老臣悉知我朝太祖皇帝曾在宮中立下鐵牌祖制,宮中太監不得干政……”
我見司馬威說著說著又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