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地時、再急忙忙的四下求人。
只不過張光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賺錢的法子來,更何況他也不想費腦子去想,只一心想要再從哪裡弄點銀錢、撐到家裡那幾畝良田收成……
因此張光最終只能煩躁的去翻尤氏留下的賬目,想看看尤氏以前是如何當家的。這一翻,張光還真是有了意外的收穫———當年張家還富足時,曾有旁支親戚上門借了兩頭牛、兩輛板車,至今都還未歸還!
這件事張光當時也參與了,只不過他早早的就把這件小事給拋到了腦後,眼下是翻了尤氏留下來的、記載著大房一家支出明細的賬目,張光才重新記起這件事來,也記起了這件事之所以記在大房的小賬冊上的原委———原來當年那位旁支的親戚上門借牛和車時,三房的馬氏死活都不同意借、覺得那牛車定是有借無還!
後來事情鬧得有些僵、差一點傷了親戚間的情分,於是當家的尤氏索性拿出自個兒的體己銀子,買了旁支親戚想借的那兩頭牛和車,買完再以大房的名義把牛車借給旁支親戚……尤氏這樣處置,最終也算是沒傷了彼此的和氣,並讓那位旁支的親戚對大房感激不盡。
按理說,當年大房自個兒掏腰包幫了那位旁支親戚,眼下大房因家道中落、上門把那兩頭牛討要回來,這也算是合情合理、不算什麼過分的請求。
可問題是當年張光頗不贊成馬氏的做法,因此為了表示他的大度、他曾經對那旁支親戚說了“牛車想借多久就借多久、不用惦記著還”這樣的大話。張光當年既當著大家夥兒的面、說出這樣的大話來,眼下礙於臉面自是不好上旁支親戚家討要牛車了……
要是換做在以前,張光自是不把兩頭牛和兩輛板車放在眼裡,可眼下張家大房落到這樣的境地,若是能把兩頭牛和車要回來,那可是能換回不少銀錢哩!要知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