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前兩天是長安城裡家家戶戶互送節禮最為頻繁的時候,長安城裡的人大多是習慣中秋節這天與家人白日裡去逛逛東西市,有錢的還會去玄都觀、慈恩寺裡參拜祈福,而晚上多為與親近家人一起合吃團員飯,喝酒賞月放河燈。 所以,多數人就是在中秋節的前兩天互送節禮的。 英國公府,真妙園。 “郎君,夫人那裡打發人來問,今年郎君的中秋節禮是照著去年一樣?還是有所變動?”徐敬真的小廝無為低頭躬身詢問自家郎君道。 許敬真放下前幾日從武當山上來的信,對著無為說:“舅父那裡添上一成我從武當山帶回來的出產,舅母那裡加上兩卷最近我寫好的經卷。” 停頓了一息後,許敬真才繼續說:“和嫂嫂說多要一份常禮,你裝好,咱們一會兒出門再買一些其他的添上。” 無為抬頭詢問:“郎君,要特意去送禮給房家郎君麼?” 徐敬真搖搖頭,站起身整理下這身兒靛藍色的道袍後才說:“承先那裡循舊例就是了,我要去李家。” “郎君是說長壽坊本草堂的李醫師家?” 徐敬真點點頭,“好了,打些水,我要整理儀容。” 無為聽話的出了門去給自家郎君打水去了,許敬真轉而仔細收起桌上的信紙,一晃而過看到信上是工整的正楷體,許敬真的目光盯在“順其自然”四個字上良久,待得無為打了水進來了才摺好信紙放回信封裡,最後放進多寶閣上一個抽屜裡。 李大兄和李二兄此時正在香桂記裡按著李大嫂的吩咐挑選糕點,這糕點最好是當天買剛做好的去送節禮才是禮數,李大伯家、高老醫師以及錢家、高家和李大嫂的孃家蔣家都在長安城內居住。 只有李二嫂的孃家吳家在長安城外的村子裡,可按著李家待人的方式,這不論是城裡還是鄉下那都是一樣的,該有的禮數必不能少,最多按著遠近有那麼一兩樣禮物會有所不同。 所以,這點心自是要給各家都買上一份的,吳家那份到時拿回家,由李二兄帶著李二嫂明下午去吳家親自送去。 更有臨出門前,李大嫂專門叮囑多買一份,暗地裡好回了房承先之前來李家送的節禮。 正準備付錢的李大兄聽得掌櫃的報的銀錢數,卻是停下了掏荷包的手,轉而一臉疑惑的看向掌櫃的問道:“掌櫃的可是忙的著急而打錯了算盤,這些,和那些都是我家要的。” 李二兄抬手指了自己眼前和站在一旁的李二兄身前那幾匣子點心,面對李大兄的疑問,香桂記的趙掌櫃卻是咧嘴一笑,輕聲和氣滿臉笑容的對著李大兄解釋道:“沒算錯的。李大郎君且聽我說,你面前這些和李二郎面前那些合該十五兩銀子。但因著之前李三娘子在店裡幫著解救錢家小郎,我這鋪子才能繼續開下去,所以我給做主便宜了些,李大郎君給十兩就好。” 說著,這掌櫃的又接過身旁小夥計遞來的一個三層禮盒往李大兄面前一放,“這個兒就勞煩李大郎君替我送給李三娘子了,祝娘子笑口常開。” 李大兄著實沒想到還能是因著李三娘的原由才得了便宜,笑了笑,衝掌櫃的拱了拱手,道了謝後,就和李二兄左手右手拎了兩趟才一一放到了門外早就叫好的驢車上。 這一上午送的倒快,因為李大兄與李二兄除了在高老醫師家和李大伯家稍坐了坐外,錢家和高家這兩家都是把禮送在了門房,留了名姓後就算完事了。 李二兄走出高尚書府後,看著門口這車水馬龍的樣子,對著李大兄用豔羨的口氣說:“大兄,這高家果真是待人和善,瞧瞧,這一整條巷子怕不是都堵滿了車。” 李大兄回頭瞅了一眼高家的門匾,才靠近李二兄小聲道:“高處不勝寒啊。” 李大兄和李二兄回家時,正好趕上午食,桌子上有早上李大嫂在行市上買的包子、燒餅,還有兩海碗菘菜燉豬肉。 李三娘還饞羊湯了,就在街面上叫了一盆羊湯,差不多一人能分上一碗的樣子,還有十個餅子。 李二兄一邊洗手一邊問:“這豬肉不會是早上那會兒我和三娘練習用的那塊兒吧?” “二兄,是我練習用的那塊兒,你們走後我又練了四次,那豬肉沒法看了,大嫂就直接切切燉了。” 飯桌上,李大兄和李二兄與李父李母交代了今日上午去各家送節禮的情況,李母剛想開口叮囑李大兄下午頭兒帶李大嫂歸家送節禮的事兒,就看到了前院兒的小夥計李貴領著拎著禮盒的許敬真和他的小廝無為進來了。 在座的每個人都很驚訝許敬真的到來,還是李二兄反應快,起先站起對著許敬真拱手:“貴客臨門,貴客臨門啊。徐郎君別來無恙?快請坐。” 說著,李二兄就想引著許敬真往正堂去,許敬真倒是毫不見外,看李家人在院子裡正要吃午食的樣子,就直接出言到:“拜見李醫師、李穩婆,李家大兄大嫂、李家二兄二嫂,還有李三娘子。某是來送中秋節禮的。既然趕上了三娘子家吃午食的時辰,某腹中飢餓,能否一同用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