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一場,那幾個都要跟著考過,如此也算是同年了,這等關係,卻是又鐵一層,也更讓人放心了。
想是這般想,回到府中,卻還是有些坐不住,晚飯過後,又問起袁孝承的功課。
“父親大人,可饒了我吧!您知道的,我對這書本,是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好賴能寫兩筆子,不是睜眼瞎,不讓人瞧不起就得了——兒子不是不努力,可實在沒這等天分,好在兒子有個頂天的老子,有個聰明的弟弟,總不會叫人小瞧了去,如此也就夠了。”
袁孝承嬉皮笑臉地說著,也不看自己多大年紀,貼著袁太監裝乖兒子,硬是把自己的腦袋遞到對方的手旁蹭了蹭,一副乖順模樣。
見此皮賴狀,袁太監想要氣也氣不起來,實在是習慣了,言語戳不動這塊兒滾刀肉,再想要上家法,自己又不忍了,兒子總還是孝順的,不說臥冰求鯉,可但凡有什麼都不落了自己和他弟弟,就算是個孝順友愛的。旁的,只等他生個孫子,他再好好看看。
想到這裡,又是罵了一通袁孝承出去玩樂的事,讓他多顧著家,早日生了孫子讓他“老懷欣慰”。
袁孝承聽到這裡微微擰了眉,很快又嘻嘻哈哈地說著:“父親哪裡老了,我看父親比孩兒還年輕吶!著什麼急要孫子。父親若有空,還不如緊著長生,他今年也十五了吧,還不知要娶個怎樣的弟妹,只怕咱家的門檻都要被媒婆踏破了。”
一樣是太監養子,袁長生的聰明卻能夠讓飽學大儒都感慨他的才華,更能讓皇帝看重,時不時便把他叫到身邊去問兩句。如今還能如同其他讀書人一樣,堂堂正正一次次考出個功名來,自然在許多人眼中,是歹竹出的好筍,也有那等感慨他親人不靠譜,讓他這麼好的孩子成了太監養子的,多是讚賞加可惜。
而袁孝承這裡,他卻是一事無成,又有如京中諸多紈絝一樣的玩樂習性,看在不少人眼中,便是“那老太監能養出什麼好來”,“天生就是個扶不起的”,“活該是一家人”之類,明明他也沒做什麼大奸大惡的事情,但看在別人眼中,他如一般人一樣就是個壞了。
袁孝承也曾不服氣,也想鼓一把勁兒爭出個頭來,奈何實在不是那塊兒料,最終也就是徒惹笑柄,在考了一次童生沒考過之後,他就再不去考了,對人對己都說反正他們這等人家就是富貴命,考不考都是一樣的。
時日久了,倒也真把自己說服了,雖還羨慕袁長生的本事,但清楚自己做不到,也就不糾結那個了,反嘲笑他不懂得享樂,算是找到了對方的短處,心裡頭平衡多了。
袁太監被袁孝承的話轉了心思,又是發愁,長生這麼優秀的孩子總要挑個好的才行,可那好的又根本不是他一個太監能挑的,真是,愁啊!
九日的封閉式考試著實熬人,王平早就寫完了卷子,卻非要等到最後一刻才能走出,實在是痛苦,回到家中,少不得又要跟父親兄長稟報一二,好好沐浴睡一覺之後,還要趕著把自己的卷子默出來,送到師父曹德家中,供他審閱。
雪白的紙張上,整齊乾淨的字跡看著十分舒服,言辭之間雖有少年人的犀利,卻也並非一味苛求,尤其策論一篇,寫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讓曹德這等老於文章的,看到也不由得暗自點頭,肯定他榜上有名。
再看面前的少年人寵辱不驚的淡定模樣,心裡頭暗自嘆息,怎麼就是個太監養子呢?真是可惜了這等才華。
“你當時年幼不知事,才認下了養父,如今你也成人,知道事理了,要懂得遠近才行。”曹德是真心把王平當做弟子,才說這等類似挑撥離間的話,想讓他以後的路走得更順一點兒。
太監自來沒有好名聲,明明這般才華,卻甘願成為太監養子,在多少人眼中,這就是自甘下賤,那些不明內情的指不定還以為他這是為了攀附權貴,更要看低一層。
“多謝師父關心,但,長生不悔。”王平言辭並不激烈,淡淡地卻很堅定,“當年若非養父,長生恐怕早就流亡無依,又哪裡能夠讀書識字學得文章?當年不棄,今後不棄,是情是理,更是為人的正義。那些以正義譴責長生的,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又哪裡知道情理是不分人的。”
若沒有袁太監提供的衣食無憂的生活,他怎可能這麼早便取得功名,又哪裡會這般順利?更不要說得到皇帝看重了。有因必有果,這善因已然有了,他又怎會還給惡果?那豈不是恩將仇報?難道僅僅因為養父是個太監,他的恩將仇報就成了大義滅親不成?他可不要那等騙不了心的虛名。
曹德聽了,也知道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