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在蘇林旁邊的鄒子齊,所接到的貼經題目,也是《論語》當中的。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是一則出自《論語。衛靈公》的至理名言,不僅是在地球華夏傳承千古,讓人耳熟能詳。在天仁大陸當中,同樣也是尋常百姓都隨口能夠說出的聖人言論。
身為半聖世家的鄒子齊,面對這般簡單的題目,自然也沒有絲毫的難度,根本也不需要怎麼思索,智竅洞開,聖力湧動到手中的文寶筆尖,瞬息之間便將正確的下一句寫了出來。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這第一道文梯考察的都是《論語》當中普及度最高的名言字句,所以難度也是最低的。所有的秀才考生都能夠答得出來,而且都是不假思索,落筆十分地迅速。
但是,依舊有許多考生秀才慢人一步,第一道文梯只能承受十名考生,多餘這個數目的便要摔落了下來,失去了繼續攀登的資格。
不過,在這分秒必爭的比鬥當中,所有的秀才考生,包括蘇林和鄒子齊,都沒有時間去關心其他人的狀況。他們一寫完第一道貼經,便立刻抬腳踏上了第二道文梯,然後迅速地又揮筆寫出第二道貼經的答案。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這第二道貼經,依舊是出自《論語》當中,這是《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則。但是,整體的難度卻提升了許多,要求考生寫出來接下去的字句也長了。
但是,這對於蘇林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一看到上句,蘇林的智海當中便自動想到了下一句,大筆一揮,迅速寫道: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在書寫這些蘊含著先哲聖人的思想詞句當中,蘇林也發現,自己的思想也更加的精深起來。這是在如此爭分奪秒的緊張比試當中特有的效果,人的精神一旦高度集中和緊張,整體的機體能力都會成倍的提升。這是在尋常的讀書寫字當中很難會出現的一種狀態。
第二道文梯貼經,又淘汰了不少考生。但是卻有更多的考生又踏向了更高的一階文梯,這是步步登高,每答對一道貼經,便可以往更高處邁出一步。
緊接下來的文梯貼經,開始出現除了《論語》之外的其他經典,《中庸》、《孟子》、《詩經》、《史記》……
層出不窮的聖言經典,無數的思想道理開始在各個秀才考生的筆下顯現出來。他們每寫出一句貼經答案,都是將這句聖言在自己智海當中深思熟慮過後,寫出來的時候,思想和聖力膠著在一起,在空中是能夠形成一道思想花瓣的。
於是乎,隨著考生們越登越高,半空當中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思想花瓣。這些思想花瓣,最後片片凋落下來,散在周圍的百姓當中,滲透進入他們的腦海當中,啟迪著他們的思想,開化他們的智慧。
這便是普通老百姓圍觀州試的好處,用這種方式,也能夠讓自我的思想得到昇華。
文梯一百道,越到後面越難,甚至已經開始出現不少曾經失傳的典籍。難倒了不少的考生,紛紛從半空當中墜落下來。
而蘇林和鄒子齊卻沒有任何地阻礙,任何的貼經考題,在他們的面前,都不過是一息的時間。兩人幾乎是齊頭並進,並駕齊驅,競爭非常之激烈,眼看著就到了最後的幾階文梯,到底誰能夠第一個踏上第一百道文梯呢?
底下的百姓和落榜的秀才考生們也揪緊了心,緊緊地盯著這一對天才的相互較量。
第兩百一十章半步領先
一百道文梯,也就代表著一百道貼經題目。
從最基礎的《論語》,到《中庸》、《孟子》,再到諸子百家的典籍,然後是一些大儒的經義。
文梯越往上,考的經義理論就越偏。但是對於這些博覽群經的秀才考生們來說,基本上都不成問題。
只是回答揮筆的速度,制肘了他們繼續往上的腳步。
最厲害的考生,莫過於蘇林和鄒子齊了,他們智海當中的思想運轉神速,幾乎是第一眼看到貼經題目,就已經完全知道了這一句話的出處和下一句。同時,在一息的時間內,他們的聖力能夠完全釋放出來,筆走龍蛇,落筆成書,先人一步的寫完答案,然後快步地踏上下一階文梯。
其次的是洪離玉和冉世昌以及趙毅三人,他們智海的思想運轉也非常快速。但是落筆和聖力運轉比起蘇林和鄒子齊來,還是略遜一籌。蘇林和鄒子齊能夠在一息時間內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