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武松帶著哥哥和潘金蓮這一路逃來,居然始終不見官府有追捕的風聲。原來,是有徐恩在清河縣善後,徹底解脫了武松的罪名!
這也就意味幾件事:趙爾果然是在與馬奎的一戰中,被馬奎殺死了;張家堡已經徹底滅亡;知縣徐恩諒解了武松,仍然賞識他;徐恩又變成了從前那個一心要推行變法改革、救濟百姓報效朝廷的難得好官。
徐恩的這種轉折,看似突然,其實卻不難理解。
當日徐恩和武松同陷張家堡,武松昏死過去,徐恩勢孤力單,又被蔡京密使趙爾和張大戶聯手『逼』迫,一時心灰意冷,答應了趙爾和張大戶的全部條件。
如果,趙爾和張大戶不死,徐恩將和過去許多在清河縣擔任過知縣的人一樣,從來時的意氣風發,頗想有一番作為,變成後來的與地方豪強沆瀣一氣,淪為行屍走肉。
但是,徐恩畢竟是個少見的有情懷、有志氣的官員。
這樣的官員,或許也會向現實低頭,在權勢面前選擇明哲保身;但是,他們的心中畢竟仍然保留有一份良知,如果有機會,他們也還是會想有所作為,為國家和百姓做點實事。
一方面心有良知,一方面隨波逐流。在官場上,這種“人格分裂型”的官員在所多有,也是中國這類傳統威權社會里的一大官場特『色』。
在官場上,即使你有良知,面對比你更強大的權勢和現實,你不同流合汙,那就只有被徹底清洗一途。
所以,要想在官場上立足,有時候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良知包裹起來,與骯髒的現實混同一『色』。
徐恩當初在張家堡屈服於趙爾和張大戶,就是出於這種心理。但是,趙爾和張大戶都死了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去了張大戶這個清河首霸,地方豪強一時間群龍無首,就又以徐恩這個知縣大老爺權勢最大了;趙爾一死,則如何向蔡京報告,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徐恩手裡。
這樣一來,原本一敗塗地的徐恩,瞬間又翻過來成為了清河縣政局變動的最後勝利者。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又會良知復萌,要繼續推行自己的變法改革理想。同時,他一直是真心賞識武松,既然趙爾已死,現在他徐恩在縣裡最大,他當然就可以為武松洗脫罪責。
人才難得,徐恩其實還是希望武松再回到他身邊,協助他變法改革。
不過,武松能夠理解徐恩,卻再也不會回到清河縣去了,更再也不會屈居於徐恩之下。畢竟,徐恩在張家堡那麼快就屈服了,就把潘金蓮送給了張大戶,這樣的人,不值得武松再為他拼命。
哥哥武大郎應該也不會回清河縣,因為,他還不知道清河縣現在的局勢。從乞丐們講的情形來看,武大郎去汴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武松為什麼會去找乞丐們幫忙打探武大郎的去向呢?
穿越前看多了武俠小說,雖然知道,金庸小說裡所寫的北宋丐幫勢力強大,有九指神丐洪七公、大俠喬峰等英雄好漢,這些可能都是杜撰,但是,既然穿越過來了,情急之下,也就不妨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看看這個時代的丐幫是不是真有那麼神通廣大。
其實,乞丐們未必真的成立了幫派,更未必都有武功,不過,說到找人這項本事,找乞丐幫忙卻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捷徑。
道理很簡單:乞丐們遍佈大街小巷,平時無所事事,坐在街邊要錢,只有他們有閒功夫關注街上的人來人往。因此,武大郎在哪裡上車,去向哪裡,確實最有可能被這些乞丐們發現。
事實也證明了武松的判斷。
因此,武松當然也不會搭乘張三的馬車再回清河縣。他帶著潘金蓮,立即動身,往汴京方向,去追尋哥哥武大郎。
武松騎著馬,潘金蓮坐在馬車上,離開深州,往南向汴京方向出發。
他們一邊急行,一邊沿途打探著武大郎的訊息。這訊息斷斷續續,有時候問的人,都是一問三不知;有時候問對了人,卻有人會告訴他們,似乎確實見到一個又矮又醜的人,搭車往汴京方向去了。在武松和潘金蓮看來,那應該就是武大郎。
因此,他們馬不停蹄,一直向汴京方向進發。
可是,第二天早上,武松僱傭的那個馬車伕,就病倒了,再也不能趕車。當時他們是在一家小鎮上落腳,一時也僱傭不到新的馬車。
無奈之下,武松只好讓潘金蓮騎在馬上,他牽著馬,順著往汴京去的方向步行。這架勢,頗有點當年宋太祖千里送京孃的味道。
這時正是北宋,宋太祖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