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3 / 4)

然當著少林僧人的面堂而皇之的進了山門,那些僧人恍如未見,一點驚訝的神色都沒有。再看段西柳的面色平靜,便知道以前看到的都是騙人的玩意兒。少林寺武學正宗,根本不在乎那些人前來挑釁,他們有足夠的自信。

人太多,蕭漢和段西柳趙承宗手拉著手,以免被人擠散。趙承宗的手下早把三匹馬制服帶下山去,另有兩人跟著他們。三人進去山門便見一尊彌勒佛像供於佛龕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開,被世人百姓稱為“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後面立有韋馱的木雕像,韋馱金剛怒目,手握降魔杵,是少林寺的護院之神。

蕭漢新奇地看著眼前一切,還是段西柳連聲催促才隨著人流慢慢向裡走。過了山門,便是甬道,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斗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面有兩大金剛,內裡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

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殿內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屏牆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

再往後走便是法堂,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到明代才改稱藏經閣。法堂東南面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面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大雄寶殿西側是六祖堂。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

鐘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訊號。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嶽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再往後走便是千佛殿,千佛殿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大殿背面及東、西兩牆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豔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高水準。殿內正**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面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坐北向南,面闊三間,出前廊,為硬山式建築。方丈院東、西兩側為方丈院的東、西廂房,各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築,是常住執事僧起居和處理佛事活動的場所。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在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面壁處,稱為達摩洞。禪宗初祖達摩於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餘。洞內臺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

三人一路遊玩,看到各殿之中俱有少林弟子守護,前殿大都是灰衣僧人,到得大雄寶殿,卻全部換成了黃衣僧人,年紀也比前殿僧人大了許多,俱是四十歲上下的中年僧人。蕭漢留心看了一下,見這些人個個太陽穴高高鼓起,目**光,顯然武功非凡。

三人夾在人流之中,在少林寺裡遊覽了一遍,蕭漢看著古色古香的大殿和一眾少林弟子,讚歎不已。因為蕭沒的出示請帖,自然無人前來搭理他們,是以他們一路遊玩,暢通無阻。那些少林僧人看到佩刀帶劍的武林人士,只是不時望一眼,卻並無緊張之意。

蕭漢留心看了一下,發現並無自己認識的江湖人士,心下大定,想來那個孟宛汐身份尊貴,被迎進貴賓室去了。倒是段西柳,每走片刻便有人上前打招呼。大都是和他們年齡一樣的小夥子,穿著各式各樣的緊身服裝,揹著各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