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3支航母戰鬥群,在穆阿海那邊也至少需要3支航母戰鬥群面向梵羅國。
問題就在這裡。
到時候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動用6支航母戰鬥群來對付梵羅國。
討論到此,秦風烈提出一個辦法。藉著戰爭動員的名義,立即啟用那些在波伊戰爭後封存的大型航母。
顯然,這確實是個辦法。
只不過是緩不濟急。
雖然在波伊戰爭結束後,帝國海軍在大裁軍的浪潮當中,想盡辦法將20多艘還沒達到設計壽命的大型航母儲存了下來,但是這些處於封存狀態的航母,即便不考慮效能,只是啟封也需要很多時間。
在理論上,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讓封存航母重新達到服役狀態。其中的前三個月主要對艦體內外做清理,而後三個月是回到造船廠進行必要的現代化改造,並且在改造期間對主要裝置與系統進行測試。
只是,實際執行肯定需要更多的時間。
不說別的,造船廠根本沒有那麼強的改造實力,甚至沒有足夠多的幹船塢同時改造所有封存航母。
何況,造船廠也不會為了啟封老舊航母而讓其他戰艦的建造工作受到耽擱。
大戰爆發之後,造船廠的首要任務其實是按戰前擬定的計劃,立即動工建造更多的超級航母。
在這方面,帝國海軍有一套非常完整,極為詳細的造艦方案。
按照秦風烈提供的資料,最快能夠在半年之內讓6艘狀態較好的封存航母重新服役。
不過,服役了也未必能出海作戰。
道理也很簡單:海軍需要用更多時間對預備役官兵進行技能培訓,使其重新掌握相關的技能。
不是說海軍的動員體系太差,而是封存的航母實在太過老舊。
這些大型航母,幾乎都是在上次大戰期間建造,只有狀態最好的那6艘是在戰爭結束之後才建成。
雖然在退役封存前,這些在大戰期間建造的航母進行了數次改進,比如換上了在大戰後才出現的斜角甲板,使用了效能更好的蒸汽彈射器等等,但是封存十幾年,足以被飛速發展的科技所拋棄。
關鍵還有,當初在這些航母上服役的官兵,大多已經超過50歲!
部分核心人員,特別是技術士官,年齡都在60歲以上。
這意味著,很多年輕官兵根本就沒有在這些航母上幹過,也就不可能直接駕馭航母參與戰鬥。
在啟封后,至少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進行適應訓練。
即便按照較理想的情況,第一批6艘大型航母能夠在一年之內形成戰鬥力,就非常的不錯了。
在海軍的戰略計劃當中,封存航母也只是二線兵力。
簡單的說,就是在戰爭期間,讓這些航母留在二線部隊,承擔反潛護航的任務,以減輕對一線部隊的壓力,不需要在開戰之後耗費資源建造專門的護航航母,從而建造更多的超級航母。
那麼,新建航母呢?
顯然,那更加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雖然幾天之內,論議兩院將批准新的造艦規劃,放開針對海軍的限制,讓海軍按實際需要建造包括航母在內的戰艦,但是就算造船廠立即進入戰爭狀態,建造一艘超級航母也至少需要30個月。
如果把造船廠完成動員的時間也算上,那麼第一批超級航母能夠在3年內服役,就已經很不錯了。
要說的話,因為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在大戰爆發後開工的首批超級航母,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建成。比如在上次大戰期間,“行省”級就是在大戰爆發3年後加入戰鬥序列。
能夠等到三年之後?
雖然在理論上,紐蘭共和國也不可能在3年內獲得多少航母,至少在總體兵力上不可能超過樑夏海軍,但是紐蘭海軍只需要在一個方向上,也就是東望洋上作戰,不存在得兩線作戰的問題。
顯然,這是帝國海軍沒有的優勢。
如此一來,要想投入足夠的兵力,根本不可能。
繞了一圈,問題又繞了回來。
要想在南方次大陸上投入足夠的兵力,也就是獲得足夠大的戰略優勢,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在三個月內,結束在波沙灣方向的作戰行動,從原本用在該方向上的兵力投入到南方次大陸戰場上。
不要忘了,之前計劃在波沙灣投入6支航母戰鬥群!
哪怕其中2支得兼顧南方次大陸,只要能夠及時完成該方向上的戰鬥,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