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樣,紐蘭艦隊只會在一個地方,絕不會分兵兩路。“
等劉尊嶺說完,白華偉又沉思了一陣,才微微點了點頭。
紐蘭海軍現役航母總共只有6艘,其中的1艘在造船廠進行大修,因此能夠動用的航母只有5艘。
關鍵還有,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之後,紐蘭海軍沒有參與過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其實,現在的紐蘭海軍,跟40多年之前在東望洋跟帝國海軍分庭抗禮的那支強大海軍沒有直接關係。
那支海軍,已經隨尼茲陣亡,斯普投降而煙消雲散。
現在這支紐蘭海軍,前身是當初的夕落洋艦隊,而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夕落洋艦隊更像一支反潛大隊。
這個特點,在紐蘭海軍的重建過程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就拿航母來說,紐蘭海軍花了差不多20年來積累技術,在此期間設計與建造了數種不太成功的小型航母,而且每個級別都只有1艘或者2艘,跟第一次全球大戰前建造無畏艦的方式如出一轍。直到新曆125年,紐蘭海軍才回心轉意,正式啟動了“紐蘭”級大型航母的建造工作。
因為從日薄西山的紐蘭聯邦挖走了大批艦船工程師,所以“紐蘭”級在總體設計上,可以說相當前衛,很多方面都能夠跟帝國海軍的“陳炳勳”級媲美,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要稍微好一些。
有趣的是,“紐蘭”級最初只規劃了2艘。
道理也很簡單,紐蘭當局不太相信第一種大型航母就能做到盡善盡美,仍然抱著試製的心態。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在完成了前兩艘,即“紐蘭”號與“小鷹”號的建造之後,被紐蘭海軍寄予厚望的“尼茲”級還沒完成設計,不可能立即開工建造,而造船廠顯然不會給幾千名不做事的工人發工資。為了留住熟練的技術工人,也為了保留設計團隊,紐蘭海軍採購了第三艘“紐蘭”級。
這就是“肯尼”號。
只是,這艘以紐蘭共和國第三任總統的名字命名的航母,從建造階段開始,就一直噩運不斷。
在建造的時候,該航母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火災,導致上百名工人遇難。
建成交付之後,在做最快速度測試的時候,一具螺旋槳斷裂,結果不得不返廠,花了大半年時間進行維修。後來經紐蘭海軍調查,事故原因是製造螺旋槳的新工藝不過關,而且所有配備新式螺旋槳的戰艦都得返回造船廠進行檢修。總共有20多艘大型戰艦,只是更換螺旋槳就耗費了數億紐幣。
正式服役之後,“肯尼”號的狀態一直很糟糕。
雖然紐蘭海軍從來都沒承認,但是按照比較可靠的說法,“肯尼”號存在的問題根本沒法透過維護與改進解決。
原因就是,這艘航母在建造的時候就偷工減料。
不要忘了,紐蘭海軍原本計劃建造2艘“紐蘭”級,並沒考慮第三艘,是在“尼茲”級的設計工作沒跟上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採購第三艘。此後在建造過程當中,又要趕時間,好把船臺騰出來,用於建造“尼茲”級。因為海軍催得急,還拿合同裡面的懲罰條款說事,所以造船廠只能在看不見的地方做手腳。
只是排水量這一點就能說明問題有多嚴重。
“紐蘭”號與“小鷹”號在交付時的標準排水量在噸左右,有一些偏差,不過在允許的誤差範圍內,而“肯尼”號的標準排水量才噸,少了2500多噸,遠遠超過允許的誤差。
對此,紐蘭海軍宣稱採用了新式裝置,才在保持效能指標的前提下減重2000多噸。
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肯尼”號的服役表現,減少的這2000多噸,很有可能出在艦體結構上。
結果就是,第一批3艘“尼茲”級正式服役後,3艘“紐蘭”級相繼調回了夕落洋,而且“肯尼”號在服役不到15年的情況下,就由作戰部隊轉到預備役部隊,此後就一直充當訓練航母。
即便如此,還是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
現在,躺在船塢裡的就是“肯尼”號。
由此可見,現在的紐蘭海軍,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
別說3艘航母,哪怕把5艘航母都派過來,也未必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對手。
不要忘了,帝國海軍從來沒有空閒過。
哪怕是在波伊戰爭之後,帝國進入到戰略收縮階段,海軍也堅持全球存在,頻繁執行作戰與部署任務。
任何時候,都有三分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