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晨晟也就在斯蘭呆了兩天,在12月5日夜間就搭乘運輸機返回古吉邦。
說是考察,其實是跟第十三陸戰師的軍官碰頭,確定隨後的交接工作。
別看都是師級部隊,第五陸戰師是在編的主力部隊,而第十三陸戰師是預備役,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如果要擴大編制,組建陸戰軍,也是以第五陸戰師為基礎,透過增編第十三陸戰師這樣的預備師來實現。事實上,第五陸戰師的師部早就完成了擴編,隨時能升級為軍級指揮部。
侯晨晟急著趕回去,主要是北上的陸戰隊提了10多個小時發起進攻,代奧格爾南邊的梵軍南方叢集也是一觸即潰。
局勢變化太快,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侯晨晟回去處理。
比如,如何安頓越來越多的戰俘。
在第五陸戰師發起進攻之前,就已經接納了上萬名戰俘,而這些戰俘全都是由保障部隊送往後方,也就是巴倫布林的臨時戰俘營。在進行必要的檢查與整頓之後,再送往後方,移交給專門收容與管理戰俘的聯軍。就一般情況而言,梵軍戰俘全都會被送往位於巴鐵西部荒漠裡的戰俘營,由巴軍統一看管。沒發生意外的話,要等到大戰結束之後,這些梵軍戰俘才會被遣返回國。
現在的問題是,戰俘實在太多了。
僅僅在12月5日夜間,準確說是到6日天亮之前,突擊的作戰部隊就收容了3萬多名戰俘。
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小時超過2000人的速度增加!
因為有太多的戰俘需要安頓,而且受道路交通條件限制,後面的保障部隊根本沒辦法跟上去,所以突擊部隊在天亮之前就已放慢推進速度,在天亮之後更是停了下來,等待保障部隊來接管戰俘。
即便如此,仍然有梵軍官兵成群結隊的從戰線對面湧來,向突擊部隊繳械投降。
幾乎全是傷員,有不少已經奄奄一息,是被同僚抬著來到突擊部隊的戰線前面,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
顯然,這些命懸一線的梵軍官兵把投降當成保命的辦法,認為只要放下了武器,向東方聯軍繳械投降,就一定能夠獲得人道主義救助。至少在過去,東方聯軍確實是在無私救助投降的梵軍傷員。
可問題是,突擊部隊總共也就只有幾千名官兵,而且隨行的只有戰地軍醫。
至於野戰醫院,在巴倫布林郊外。
如果是陸戰隊官兵受傷,尤其是受了重傷,前線指揮官肯定會呼叫醫療直升機,把傷員直接送往野戰醫院。
顯然,戰俘肯定享受不到如此特殊的待遇。
再說,整個第五陸戰師也就只有十幾架能用來運送傷員的醫療直升機,怎麼都輪不到去幫助戰俘。
結果就是,前線指揮官不得不在12月6日的上午,下令禁止收容梵軍重傷員。
侯晨晟回到古吉邦之後,下的第一道命令,也是讓突擊部隊停止前進,就地建立臨時戰俘營。
隨後,他還安排直升機,把幾十名醫護人員與大批醫療裝置送往前線。
不收治梵軍重傷員,雖然是情有可原,但是真要這麼做,等於把戰線對面的十幾萬梵軍官兵逼入絕境。就算收容戰俘與救治傷員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也總比跟十幾萬梵軍血戰到底要好得多。
再說,真正能救活的重傷員,其實並不多。
很多重傷員在被送到戰地醫院的時候,已經快要斷氣了,軍醫能做的,也就是為其注射一支嗎啡,讓其平靜的離開人世。
其實,大部分戰俘是輕傷員,不需要搶救,在簡單包紮之後就被送往了戰俘營。
當然,關鍵還是需要體現出人道主義關懷,給絕望的梵軍官兵一點點希望,從而在希望的引導下做出正確選擇。
折騰到12月8日,突擊部隊才再次出發。
此時,收容的戰俘已經超過6萬!
顯然,南方叢集覆滅只是時間的問題,也許再過兩三天,代奧格爾南邊的戰鬥就將宣告結束。
只是,第五陸戰師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侯晨晟在6日下午去了艾哈邁達巴德,處理一件跟第二十四機步師有關的事情。
按丁鎮南之前做的安排,在拿下艾哈邁達巴德之後,第二十四機步師的2個旅將南下攻打巴羅達,由第五陸戰師安排1個加強團佔領艾哈邁達巴德。如果有需要,第五陸戰師還得派遣部隊北上攻打烏代布林。
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十四機步師沒有按照計劃打下艾哈邁達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