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往根源上說,這些全都跟經費有關。
等到實施全面戰爭動員之後,就成了工業生產力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力有多強大,跟軍方將領的願望沒有任何的關係,也絕不受領袖個人意志的影響。
雖然受到整體局面影響,比如布蘭王國暫時缺乏發動戰略反擊的能力,不存在跟協約集團進行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性,陸軍的需求相對較低,但是海運的巨大損失,依然給紐蘭聯邦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並間接對戰艦的建造產生影響,讓紐蘭海軍不可能獲得全部想要得到的艦艇。
即便尼茲親自出面,也得講輕重緩急。
洛福斯沒強調這個問題,也無需格外強調。
不要忘了,在上次大戰期間,洛福斯是威爾金斯政府的海軍助理部長,主要負責海軍裝備的建造工作。
用洛福斯的話來說,在大戰期間,更應該量力而行。
當然,還有更加直接的原因。
就在幾天之前,一支去駱沙聯邦的船隊在北夕落洋遭到伏擊,總共17艘萬噸輪被迢曼潛艇擊沉。
這是本月第三支在北夕落洋上遭到潛艇襲擊的船隊。
算上這次,本月在北夕落洋航線上損失的運輸船隻的總噸位已經超過70萬噸,最終或許會達到100萬噸。
果真如此,這將是戰爭爆發以來損失最大的一個月。
至於原因,肯定有很多。
首先就是,迢曼海軍調整了破交戰術。
根據可靠情報,就在上個月,迢曼皇帝親自為鄧茲佩戴上了海軍上將軍銜,任命他為潛艇部隊總司令,將潛艇部隊設為獨立兵種,授予其極高的自主決策權,全權負責在北梵炎洋上的破交作戰行動。
雖然此舉也意味著,迢曼海軍將不再安排大型戰艦執行破交任務,但是同樣等於解放了潛艇部隊。
此後不久,迢曼潛艇調整了破交戰術。
簡單的說,其實就一個要點。
由單獨活動轉變為叢集活動。
這套戰術,說起來並不複雜。
任何一艘潛艇,在發現了敵人的運輸船隊之後,首先要做的不是發起攻擊,而是跟蹤與監視船隊,同時發電報彙報情況。潛艇司令部將根據收到的報告,給在附近活動的其他潛艇下達命令,並且選一個最有利的伏擊地點,讓所有能夠趕到的潛艇在同一時間,從不同的方向上發起攻擊。
通常,伏擊戰會在夜間進行。
道理也很簡單,反潛巡邏機與艦載機都無法在夜間活動,而驅逐艦等反潛戰艦在夜間的作戰效率也低得多。
此外,潛艇會以魚雷為主要武器,而且儘量在危險距離之外發起攻擊。
按鄧茲下達的命令,潛艇艇長不得為了俘獲商船而冒險,也不能為了節約魚雷而使用艦炮等其他方式擊沉商船。
關鍵還有,每艘潛艇在出港之前,都會被派往一處海域進行戰鬥巡邏。
此舉就是要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一條主要的航線附近都有足夠多的潛艇。
為了提高伏擊效率,迢曼潛艇主要在北梵炎洋中部海域活動,也就是遠離布蘭王國本土與孤大陸。
相對而言,在航線中部,船隊獲得的掩護最為薄弱。
受到航程限制,在北梵炎洋中部,有大約1000千米的“空白”區域,即部署在布蘭王國本土與孤大陸的遠端巡邏機都飛不過去,只能夠依靠護航航母搭載的巡邏機,以及護航驅逐艦提供掩護。
為了提高作戰效率,鄧茲還搞到了一批航程超過5000千米的遠端巡邏機,專門在遠洋搜尋運輸船隊。
至少這個月的三次襲擊,發現運輸船隊的都是這些亨克爾公司生產的,綽號“鷹獅”的雙發飛機。
只是,最為關鍵的,其實是提前派往遠洋的潛艇支援艦。
在鄧茲出任潛艇部隊總司令之前,迢曼海軍就把十幾艘在戰前建造的快速油船,改造成了潛艇支援艦。
大概擔心遭到圍剿,這些潛艇支援艦之前只在灣海里面活動,並沒有去北夕落洋上支援潛艇作戰。
絕大部分時候,充當的潛艇浮動碼頭。
等到鄧茲出任,十幾艘潛艇支援艦全都被派往北夕落洋。
在某種意義上,迢曼潛艇能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連續襲擊3支運輸船隊,靠的就是這些潛艇支援艦。
道理也很簡單,沒有潛艇支援艦,迢曼潛艇就得在用光魚雷之後返回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