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應急而生的萬噸輪拯救了布蘭王國,拯救了同盟集團。
開戰之後的一年多,布蘭王國損失了差不多一半的貨輪,而且受潛艇威脅,海運效率降低了八成。
因為擔心遭受更大損失,所以布蘭王國還一度禁止貨輪單獨出港。
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紐蘭聯邦開始建造萬噸級貨輪。
這就是平均航速在10節左右的“自由輪”,以及增強了動力系統,平均航速超過15節的“勝利輪”。
在紐蘭聯邦參戰後,這兩種萬噸巨輪的建造進入快車道。
巔峰時期,平均每天就有3艘自由輪下水!
為了降低建造難度,或者說加快建造速度,也因為沒人相信這些貨輪能夠在潛艇密佈的航線上跑幾個來回,所以自由輪與勝利輪的都做了簡化設計,儘可能減少或者放棄不必要的投入。
比如,自由輪使用的三脹式蒸汽機與燃煤鍋爐,而且是單軸推進。
勝利輪換成了蒸汽輪機,不過依然用燃煤鍋爐。
最關鍵的調整,其實是船體結構強度。
在設計的時候,紐蘭海軍只要求這些船隻能夠正常航行5年,而最多能夠航行10年就行了。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大戰的損失速度,貨輪的平均壽命在10個航次,即5年左右。
其實,也沒人相信,這場大戰真的能持續5年。
按上次大戰的情況,在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之後,沒有一個參戰國能夠堅持5年。
真要持續5年,哪怕沒有被敵人擊敗,也會因為國內動盪而導致政府垮臺,甚至讓國家變得四分五裂。
工業時代,大規模戰爭的持續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5年。
受此影響,所有自由輪與勝利輪都非常的“脆弱”,由此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建造速度快得驚人。
迄今為止,已有接近20家造船廠在建造這些貨輪。
當然,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鋼鐵等資源的用量也大得驚人。
雖然說降低了質量標準,但是建造萬噸輪所用的鋼鐵並沒有減少。一艘自由輪的鋼鐵用量在4500噸以上,而一艘勝利輪在5000噸左右,跟條約型輕巡洋艦差不多,遠遠超過大批次建造的大型驅逐艦。
只是鋼鐵用量,就是個巨大麻煩。
即便紐蘭聯邦的工業實力很強大,為全世界僅次於梁夏帝國的第二工業國,鋼鐵產量跟梁夏帝國相差不大,可是平均每天要用近2萬噸的鋼鐵建造貨輪,也是一個不可低估的沉重負擔。
那麼,用來建造戰艦的鋼鐵,還剩下多少?
顯然,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不管尼茲有多麼巨大的雄心壯志,都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為了保住海運航線,至少目前看來還有不少價值的布蘭王國,並增強奧洲對梁夏帝國構成的威脅,就得建造足夠多的自由輪與勝利輪,而且不能因為建造戰艦就壓縮這兩種貨輪的產量。
除了鋼鐵之外,戰艦與貨輪沒有直接衝突。
前面就已提到,為了降低建造的成本,自由輪在勝利輪在設計的時候,就儘可能採用了成熟裝置。只是因為對速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勝利輪採用蒸汽輪機,而不是早被戰艦淘汰掉的三脹式蒸汽機。
至於燃料,那就更加不用多說了。
可惜,也就是鋼鐵產能不足,所以得對戰艦的建造規劃做出調整。
在尼茲強調了,必須保證航母與戰列艦的建造之後,那麼能夠犧牲的,也就只有其他主力艦。
首先被砍掉的,肯定是造價高昂的大型巡洋艦。
雖然在幾個月之前,包括尼茲在內的,眾多海軍將領還認為,大型巡洋艦是彌補防空力量不足的第一選擇,但是到現在,連尼茲都不得不承認,造價達到“衣華”級八成,戰鬥力卻相差甚遠的“阿拉斯”級大型巡洋艦其實是一塊雞肋,說成拖累也沒錯,完全沒必要繼續建造。
為此,尼茲也向洛福斯做出保證,在已經開工的4艘建成後,不再建造大型巡洋艦。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尼茲沒有提樑夏海軍。
原因也很簡單,梁夏海軍首先建造大型巡洋艦,而且沒有因為造價高昂而放棄,反到加大了建造數量。
當然,這是因為梁夏帝國的工業實力更加強大。
雖然按照戰前,新曆98年與新曆99年的統計資料,紐蘭聯邦的鋼鐵產量分別達到梁夏帝國的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