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依然由艦隊與艦載航空兵擔綱。
不過,這次換了個位置。
艦隊官兵到“狹夷”號上去,操作高射炮“攔截”來襲的“敵機”。
為了逼真,還使用了遙控無人靶機來模仿敵機。
簡單的說,就是讓艦隊官兵用“狹夷”號的高射炮,攔截飛來的靶機,檢驗該艦的防空作戰效率。
此外,也是為了找到有效的攻擊戰術。
這麼安排,其實跟紐蘭海軍有關。
按六局提供的情報,紐蘭聯邦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參與了“狹夷”號的設計建造,而且狹夷海軍已經把“狹夷”號的設計圖紙交給紐蘭海軍,還派遣設計人員前往紐蘭聯邦,或許會參與紐蘭海軍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建造工作,可能會把“狹夷”號上面一些有價值的,比如說集中部署高射炮的設計方式利用起來。
要說,紐蘭海軍還沒有快速戰列艦呢,更別說使用快速戰列艦的經驗。
等“北卡”級建成服役,紐蘭海軍首先得解決使用快速戰列艦的戰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狹夷海軍取經。
據此推斷,紐蘭快速戰列艦在防空火力配置上,會傾向於狹夷快速戰列艦,而且會更加強大。比如像帝國海軍一樣,採用40毫米機關炮增強中近程的火力密度,用20毫米機關炮取代高射機槍。
正是如此,才需要藉助“狹夷”號尋找有效的攻擊戰術。
耽擱一天,其實是需要一天時間,讓造船廠的工人堵上被航空魚雷與航空炸彈弄出來的窟窿。
到15日,第二個主角到來。
沒錯,就是“旭海”號。
幾天之前,“旭海”號還在浦州造船廠裡維修。
為了參與測試,不但暫停了維修工作,還特別為一門主炮換上新炮管,並且帶上所有型號的400毫米炮彈。
“旭海”號的任務,就是測試400毫米炮彈的威力。
這項測試持續了足足半個月。
主要就是,每次命中之後都要停下來,安排技術人員到“狹夷”號上測繪,把炸開的窟窿堵上後,再重新開始。
關鍵還有,要測試的炮彈太多了。
鬧到最後,連“魯河”號都來湊熱鬧,順帶測試了350毫米炮彈。
第41特混艦隊在15日離開測試海域,白止戰與趙禹也在當天搭乘巡邏機回國,所以兩人是在事後知道的測試結果。
跟之前理論計算結果差不多。
“狹夷”號是空有6萬噸的艦體,防護能力比“旭海”級稍微好一點,也就只是好一點而已。
老式的400毫米穿甲彈,質量950千克的輕彈,對“狹夷”號的威脅微乎其微,要在大概7000米的距離上才有50%的機會擊穿“狹夷”號的主裝甲帶,對炮塔與司令塔,等重點防護部位,縮短到5000米都未必能擊穿。在交戰距離擴大,進入曲射交戰階段後,輕彈沒辦法擊穿“狹夷”號的水平裝甲。
新式的400毫米穿甲彈,即1080千克的重彈,在8千米到17千米的區域內,均能夠擊穿“狹夷”號的裝甲。即便在交戰距離擴大到20千米的時候,都有30%的機率擊穿水平裝甲。
關鍵是最新式的穿甲彈,重達1280千克的超重彈。
這種在戰後才正式定型投產,還沒配發給艦隊的新式穿甲彈,幾乎能夠在全射程範圍內打穿“狹夷”號的裝甲。
關鍵就是,平射時的穿甲效能都非常強悍!
只不過有一個前提條件:用99型55倍徑400毫米艦炮。
根據海軍後來做的研究,還跟製造炮彈的材料有關。
這個發現,讓帝國海軍開始探索用超硬金屬製造穿甲彈的可能行,並投資開發生產與加工超硬合金的工藝。要不然,帝國海軍也不可能率先開始用鎢合金製造穿甲彈,在戰爭後期還用來製造航空穿甲彈。
至於350毫米炮彈,哪怕是650千克的新式穿甲彈,對“狹夷”號也沒有威脅,幾乎在全射程內都無法打穿其裝甲。
當然,這並沒讓人感到意外。
這個結果,等於把所有老式戰列艦打入了冷宮,就連“龍興”級都不例外。
“龍興”級的400毫米艦炮,受到藥室容積的限制,無法使用超重彈,甚至沒辦法把重彈的威力全部發揮出來。因為無法利用現有炮塔安裝99式400毫米艦炮,而更換炮塔不但成本高昂,還非常麻煩,得佔用船塢,所以從戰時效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