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功夫之王(行空) 作者:辛苦

場上最實用的是武器而不是拳法,並且舉出了戚繼光為例子。

但事物並非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在古戰場上,雙方隔開距離對刺對砍,實在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狀況。實際的狀況是什麼呢?是兩軍第一回合的對刺對砍之後,你還沒來得及刺第二槍,砍第二刀,就已經被後面的人擠得和敵人臉貼臉,心連心了。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沒死,那麼最可靠的不再是手中的大刀長矛,而是拳法,肘法。只要能一拳把對手打暈2秒,你就可能多活了兩秒。

戚家軍的鴛鴦陣是一種剿匪陣法,適合對抗不能形成踐踏性殺傷的小股的步兵倭寇勢力。但是卻不適合大規模軍陣,戚繼光的戰友餘大猷中後期被調去守北邊,對付北方騎兵,他就沒再使用鴛鴦陣,而是使用了其他更適合環境的陣法。

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啊。

戰場之拳中還有些叫“劈拳”的招數,是單手從上到下砸對方的臉。這種拳法在手持刀柄的情況下威力特別強大。還有些叫大劈的招數,則是一手高一手低地同時往下砸,這一招的密碼只需要手持長槍即可明白,這是用槍尾鑿擊近身對手的技術啊。

以傳承戰場技術為目的的戰場之拳在清代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相當一部發展為更適合用來單兵/小規模作戰的“義士之拳”這點會在後文再述。

前言:

小溫侯所謂的言論自由,我國自古就有,不過定義稍有不同,大多數人對言論自由的定義是“我有批評你的言論自由,但是你沒有反駁我的言論自由。”

上個帖子裡,有人不就具體問題反駁或罵(這點24倒是做得比他們好),卻喋喋不休於“武人學文就是忽悠人”“我最反感有人一個人會很多門派功夫的”

金庸大俠說的好,某些人一輩子就練一種拳法,美其名曰“貴精不貴多”,他們是否能做到“精”,那是很可疑的,至於“多”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只要有人說“貴精不貴多”,他們就油然而生知己之感。

而養生剛好相反,所學的拳法能不能做到精這個很難說,但至少種類多是無可疑的。而且讀書不少,所以絕不是他們的知己。

養生認為太極拳為刀盾兵所創,證據嘛……比太極拳是張三丰夜夢神人所授,或者陳王庭在鄉下種田時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要充足一點的。

陳王庭創太極拳說,來源於陳氏族譜。而養生的說法,來源於春秋時期齊桓公的……錯了,那個應該是神虎術。那麼就來源於李景林將軍的秘傳日記本好了,李景林將軍深明打仗之道。他日記裡的記載應該比在座各位都有說服力吧?看誰還敢質疑?

調侃就到這裡好了,前幾天有兄弟其實已經答對了。義士之拳是利用雜物,以少對多,剋制古代警察的一種拳法。

順便回空格兄的話,依靠鯨魚和鯊魚樣子長得像,是不能判斷他們屬於同族的,但是卻能夠判斷出這兩種東西都是在海里生活的。因為他們的樣子都符合海洋生物原則,而不符合陸地生物原則。

我們先看看義士之拳必須符合什麼原則

1。身體平衡,不容易在移動中摔倒。一旦倒地,就會被一堆捕快撲上去施展巴柔緊緊擒住。而被擒住的話,則比死還慘,自己受盡酷刑不說,還要連累親戚好友一起死。

2。反擒拿,不能被人輕易用關節技抓住,理由同上。

3。在一群圍著自己的對手中找到可逃生的空位,並且衝出去。

4。為活命不擇手段。(沒錯,就是24如獲至寶地發現的無限制格鬥術)

5。簡單速成。

6。所用武器便攜

義士拳五寶之一,四平大馬

大部分義士之拳裡都有四平大馬,就算不是四平,也是馬步樁。李連杰演的精武門裡批評馬步樁,說那樣不適合起腿踢人,所以是死馬。那部片的動作指導估計是個李小龍迷+散打控,哪裡知道馬步樁的妙處?

馬步樁之妙,第一在速成。

義士們平時要工作養家,還要打扮成良民大大的樣子,自然不能像職業拳手那樣買了各種器材,公然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給官府看,這樣一來,大多數時候也只有晚上睡覺前能關了燈練一陣子。在這種前提下,四平大馬就是最快的增加平衡力和腿力,協調性的方法。

站四平大馬也沒啥標準和訣竅,就是按標準站到四平狀態,站到四平就啥都懂了。諸如“兩膝對稱撐拔,氣沉丹田,腰馬合一。”等,一句話概括起來都是四平狀態,說多了反而讓人糊塗。

練拳有兩種方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