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沐風對於普通艦孃的改造計劃,海王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透過技術現代資訊手段,嚴格管控所有的下發裝備,理論上沒有問題。
接下來兩人又一起討論了一些細節,確認無誤之後,讓海王星繼續工作,沐風開啟另一套科研裝置上,規劃具體要用到的裝備和技術。
首先是改造之前需要完成的管控方案,主要內容是二級資料鏈和物聯網。
在當前主力艦隊資料鏈的基礎上,擴充套件一個二級資料鏈,內部互通,帶有實時定位功能,和主資料鏈之間保持單向資訊透明。
主資料鏈可以看到二級資料鏈上的所有資料,而二級資料鏈要經過允許才能獲得主資料鏈上的特定資料資訊。
裝備的物聯網是資料鏈的一部分,後續開發的所有的裝備,都會內建相應的晶片,都擁有定位和通訊功能。
在現有的相控陣雷達基礎上,改造一種專門的半主動定位雷達。
完成之後佈設在整個要塞區和第一軍港,最大覆蓋周圍300公里,精確定位範圍100公里。
資料和主力艦隊的資料鏈相通,和預警機雷達相通。
這個基礎管控方案,是現有技術、裝備的整合,沒有全新的需要攻關的裝置,所以科研消耗並不高,一共需要1000點科研點數。
沐風還有3000點科研點數,但是沒有馬上用,準備所有的需要設計的裝備全部設計完成之後,在綜合考慮優先完成哪一項。
管控方案完成後,就是具體的裝備設計了。
首先是飛機,沐風最初想到殲5,只是因為殲5是中國一代機的代表。
沐風當然不是讓殲5直接上艦,沐風也沒有得到殲5的設計圖。
實際操作中,是利用自己抽獎得到的一代機技術,用更成熟、完善的技術,重新設計一種同樣指標的艦載機。
最大速度每小時1150公里,巡航速度每小時800公里以上,實用升限米以上,最大航程1500到2000公里。
因為使用盡可能現代的工藝和理念,新的飛機比殲5更加輕便,但是機體的結構強度卻得到了大幅度的強化,動力外形得到了大幅度的最佳化。
在航速、航程這些基本指標不變的情況下,它的機動能力、爬升速度、載重量,也都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飛機被沐風細分成了兩種子型號。
A型注重機動和格鬥能力,使用了雙23毫米機炮加單37毫米機炮,具有更大的內部油箱和更多的機炮備彈,主要承擔戰鬥機的任務。
B型加強攻擊、轟炸能力,只有雙23毫米機炮,但是擁有更大的載重量,可以掛載6到8枚500公斤制導炸彈。擔任攻擊機的任務。
經過系統最佳化之後得到的飛機整體外形,和殲5沒有什麼明顯的共同點,畢竟本來就不是在殲5的基礎上改的,而是全新設計的飛機,沐風強行按了個殲5的名字而已,乍一看實際上更加接近F9F-8美洲獅。
最後沐風選了殲5、殲6常用的銀色的塗裝,然後模仿殲15的“飛鯊”,殲20的“威龍”,給它取了個“銀狐”的代號。
全稱:殲5大改-艦載彈射型“銀狐”。
銀狐的大小仍然處於二戰螺旋槳的水平,只是重量略大一些。
能帶80架螺旋槳飛機的航母,差不多能夠帶60架銀狐。
當然,這些航母要經過斜角甲板改造,然後加裝彈射器才能用銀狐。
殲5在歷史上擊落、擊傷過國黨和美帝的多架F86佩刀、A-1天襲者,甚至還有一架F-4B鬼怪。
沐風借屍還魂將它搬到異界的舞臺,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確認了設計方案之後,系統給出了一條提示:
“銀狐A、B兩型科研方案建立,完成科研任務需要科研點數500點。提示:設計以前時代的裝備,可透過分解現有同類裝備抵消科研消耗。”
沐風看到這個提示,不由得眯起了眼睛,相當於拆解得到經驗。
自己平時抽到的裝備有不少,殲15有不少空餘的,沐風選擇拆了一架,馬上收到了提示:
“銀狐A、B兩型科研方案已經完成,對應圖紙已經生成。”
看著這個提示,不由得心情大好,馬上開始研究彈射器的問題。
關於這些航母用的彈射器,沐風沒有直接使用遼寧用的電磁彈射,自己目前都還沒有完整的電磁彈射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