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艉。
沐風給她換成四臺新式的燃氣輪機,動力輸出提升到21萬馬力,這是給電磁炮上艦做準備,同時直接全電改造。
想給船塢登陸艦用燃氣輪機,必須同時進行全電改造。
燃氣輪機和飛機發動機是同樣的原理,透過吸入空氣加熱膨脹之後推動葉片旋轉,所以就需要比較大的進氣、排氣通道。
如果不用全電改,燃氣輪機就需要安放在艦體的正中間,好方便透過變速齒輪連線艦體的螺旋槳主軸,降低能量損耗。
但是這樣一來,燃氣輪機的進氣、排氣通道就必須放在艦體中間,貫穿整個艦體上層,這就會影響崑崙艦體內部的塢艙。
這個問題和航母一樣,常規動力航母要使用燃氣輪機,只能像伊麗莎白女王級一樣,把燃氣輪機放在側面,進氣、排氣通道才能不影響機庫。
但是想放側面,就只能使用全電推,不能使用傳統傳動裝置。
所以沐風對於崑崙的四臺燃氣輪機的安置,就是在艦體兩側各放兩臺,進氣排氣通道貼著艦體外殼佈置,這樣才能不影響中間的塢艙。
崑崙的艦體線型本來是按照20節的低速設計的,現在換了燃氣輪機之想要跑的快,還得調整船體線型。
既然要調整船體,沐風就乾脆從後方把崑崙的艦體加長了一部分,艦體從210米延長到230米,整體擴大塢艙的容積。
調整完了船體整體結構,再調整艦體的內部艙室。
船塢登陸艦的塢艙大致有三大部分,後方大型塢艙約佔船體的三分之二,可以放4艘快速登陸艇,搭載其他的陸戰車輛和人員。
大型塢艙正前方,艦體大約三分之一的長度,是多層車輛倉庫,最下層是坦克裝甲車庫,上方是越野車等其他輕型軍用車輛。
這些坦克、裝甲車,平時是從艦體側面的開門直接進入車輛庫,使用的時候從車輛庫穿過庫門行使到大型塢艙內的登陸艇上。
然後船塢注水,登陸艇直接帶著這些車輛衝向岸上。
這種船塢登陸艦通用的整體結構和調運方式是不能改變的,沐風只是因為艦體延長了,所以將塢艙也向後平移,加長前方的多層車輛倉庫。
兩棲裝甲車可以在大型塢艙內,和登陸艇混放,前方專門的車輛倉庫是放置不能涉水的主戰坦克和越野車等裝置的。
大型塢艙的上方,後半部分是可以同時操作兩架直升機的平臺,前半部分是可以容納四架直升機的室內機庫,機庫前方是艦橋。
沐風將直升機平臺隨艦體的延長而後移,總體面積保持原來不變。
而機庫則向前方後方擴充套件,把艦橋下方的那些對於艦娘而言沒有什麼用處的控制功能艙室全部打通,改成全通的直升機機庫。
這樣內部調整完畢,最後是艦體外面。
首先是艦首的艦炮,崑崙的76毫米艦炮是護衛艦的級別,相對戰巡的體型而言相當的小,而且位置比較靠後。
沐風把艦炮向前移動到類似055的位置,換成055的130毫米艦炮,等海王星的電磁炮科研方案完成之後,再和盾艦一起換成電磁炮。
更大口徑的主炮炮塔下方的結構,可能會擠佔一些輕型車輛庫的空間,不過不影響到底層的坦克裝甲車庫。
艦炮後方有一個空著的平臺,本來是準備安放海紅旗7近防導彈的,實際建造的時候把她省了。
現在艦炮向前移動了之後,加上艦橋前面的二級平臺,這裡空出了一段30多米長,28米寬的空間。
沐風把這裡平整一下,然後安裝4組共32單元的垂直髮射系統。
這個垂髮用的是3.3米深的版本,只有這種高度不會影響下方的艙室,專門用來放一坑四彈的中近程防空導彈,一共128枚。
兩萬噸的船體真的相當寬大,放了4組垂髮仍然有相當大的空間。
沐風尋思了一下,又裝了4套共16枚鷹擊12反艦導彈,數量不多,只是防禦性質的。
最後把艦載的雷達火控系統全部升級,桅杆換成055的一體化桅杆,反正自己不差錢,奢侈了。
四座AK630全部換成1130,加裝4套紅旗10近防導彈。
這樣崑崙的第一輪改造算是基本完成。
沐風讓系統對自己的改造方案進行檢測,發現船體重心有點偏。
馬上按照系統提示重新調整了裝備和配重,再次讓系統確認,直到完全沒有問題了,才最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