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最適合的恆星,是比太陽略小一些的K型主序星。
她們有著100億,甚至200億年的悠長穩定期,以及相對均衡的輻射水平。
除了尺寸之外,恆星的年齡也很重要,同樣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是狀態穩定的主序星。
恆星的幼年和老年時期,都是恆星狀態持續發生變化的時候,而恆星一絲一毫的狀態變化,對於她周圍的行星而言,都是毀滅性的災害。
星系最好是單星系統,如果是雙星系統,則對兩顆恆星的距離有一定的要求。
兩顆恆星距離最好是大於40天文單位,行星可以圍繞一顆恆星穩定執行,受到另外一顆的影響較小。
要麼就是緊挨在一起的密接雙星,這樣行星就可以在相對較遠的距離,同時圍繞兩顆恆星運轉。
如果兩顆恆星的距離相對適中,宜居帶的行星軌道會受到第二顆恆星的擾動,而不能長期穩定。
當然,這個長期穩定,是指像太陽這種,以十億年甚至百億年為單位,整個恆星終生都穩定的軌道。
如果將時間範圍縮短到一千萬年,只要不是宜居帶正好卡在兩顆恆星的引力平衡點上,基本都能算穩定。
沐風現有星辰的資料庫支援,不要說一千萬年了,估計一千年就能夠發展到可以拆恆星的級別了,調整行星軌道那更加不在話下了。
到了那個時候,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天然的能量倉庫,越多越好,母星系的恆星物質正好用來養老。
所以沐風不需要太在意星系內恆星的數量和距離,只要她們的位置別太誇張就行了。
按照這樣的標準,沐風和星辰之前就對太陽周圍恆星進行了初步的篩選,基本鎖定了四個條件符合星系:
分別是:太陽系、天苑四、天倉五、南門二。前三個都是單星,南門二是三星。
沐風雖然本能的想著全都要,但是飯要一口一口吃,現在要選擇一個首先停靠的星系。
看看這些星系的大體資料。
太陽:年齡約46億歲,剩餘主序期約50億年,擁有4顆岩石類地行星,三顆位於宜居帶內,擁有4顆氣態巨型類木行星,以及內外兩個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潛在的宇宙礦產基地,但是太陽系形成了太多行星,星系內的物質消耗了大部分,所以剩餘的小行星帶的物質量,在單星系統中處於非常低的水平。
但是,小行星帶的物質量少,也是一種優點,內部行星遭到彗星、小行星轟炸的機率,同樣非常的低。
天苑四:0.8倍太陽質量,年齡約8億歲,剩餘主序期約160億年以上,在恆星中屬於未成年。
這個星系擁有一顆大尺寸的岩石行星,這種行星被地球的天文學家稱為超級地球,另外還有兩顆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以及兩個巨大的小行星帶。
因為是早期恆星,天苑四周圍有大量的剩餘物質,小行星帶的物質量是太陽系的200倍以上,而且個體比太陽系的更大,大部分小行星的直徑都是滅絕恐龍那顆小行星的好幾倍。
內部行星受到小行星轟炸的機率,也是地球的200倍以上,恐龍滅絕級別以上的災難可能接連發生。
因為年輕,所以天苑四非常的活躍,紫外線和磁場以及X射線輻射強度,都是太陽的20倍以上。
天倉五:0.78倍太陽質量,年齡約76億歲,剩餘主序期約80億年以上,擁有五顆類地行星,尺寸全部大於地球,最大的兩顆位於宜居帶內外邊沿,擁有一個大範圍小行星帶。
天倉五的大範圍小行星帶,物質總量是太陽系兩個小行星帶的十倍。
雖然宇宙時代早期的資源儲備豐富,但是內部行星遭到小行星轟擊的機率,也是地球的十倍以上。
而且天倉五沒有太陽系這種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種氣態巨行星構築的太空防禦陣列,所以小行星、隕石活動會非常的頻繁,很難自己演化出足夠高階的生命。
不過因為是成熟的中年恆星,天倉五恆星本身非常的穩定,黑子、耀斑活動都比太陽低得多。
南門二A:1.1倍太陽質量,年齡約46億歲,剩餘主序期約30億年,無行星,無小行星帶。
南門二B:0.9倍太陽質量,年齡約46億歲,剩餘主序期80億年以上,有一顆類地岩石行星,無小行星帶。
南門二是一個2+1的三合星系統,星系內的物質基本都被內部兩顆大恆星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