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高傑和守揚州的事情上,史可法的爭議極大。
高傑的事情說來也簡單,那就是高傑本為江北四鎮之一,本事那也是不俗,但是不想被河南總兵許定國設計誘殺,身死。
高傑死後,高傑的妻子刑氏見高傑之子年幼,無力掌控高傑手下的一眾大將,於是想借助史可法的官威來壓服眾人。
於是刑氏便提出讓高傑的兒子認史可法為義父,希望史可法答應。
但是不想史可法卻是拒絕了,據說是因為史可法看不起高傑的出身,認為高傑是闖賊出身,他的兒子自然就更不為史可法看重了。
反正不管怎樣,史可法不但是沒有答應,反而更加氣人的是,史可法竟然是在拒絕後,提議讓高傑的兒子認提督太監高起潛為義父!
這一下就不是好事變壞事,而是好事便惡事了!
你不答應就不答應,還讓人家認一個太監做義父,你這是什麼意思,明擺著是看不起人啊?
於是史可法這一手便是直接得罪了整個高傑的部將,使得他們是對史可法懷恨在心,這些部將裡面就有那後來為韃子立下巨大戰功的李成棟!
還有就是史可法守揚州。
爭議的焦點就是為什麼堂堂一個偌大的揚州,如此繁榮富庶,又人口眾多,竟然是在多鐸於弘光元年四月一十八日兵臨揚州城下,四月二十四日發起攻擊,當日便破城,這是為哪般?
許多人還拿江陰八十一日為參考,認為一個小小的江陰尚可堅持八十一天,
為何天下聞名的大城揚州,卻是連真正的一天都沒有堅持下來?
許多人認為史可法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沒有統帥好大軍的征伐。
都說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但是這評說最是難評,因為時過境遷,許多的資料都是不可考,即便是有,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再說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認知,人的思想是會發生變化的,要評論,就要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評論。
這一點,又有幾人敢說自己是完全的站在了古人的時代格局裡?
所以按下這些就不談,就單說既然史可法有這麼大的爭議,為何在歷史上地位卻是那麼高呢?
估計大家對他這麼的尊敬,給他這麼高的歷史地位,不是來自於他有多大的功勞,而是在於他的精神吧。
在韃子入關,席捲天下的時候,數不清的人都是在看局勢,而後認定韃子要成事的時候,紛紛導向韃子,投降了。
但是在史可法的一生當中,從未聽聞他有一字半星的投降言論。
他的官位在弘光朝廷裡面很高,是督師,是兵部尚書,是武英殿大學士,名滿天下。
這樣的人如果投降韃子,一個王爺的頭銜是跑不掉的,即便沒有王爺當,榮華富貴還是絕對少不了的。
但是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心堅決的抗清,從未動搖。
即便是到了最後刀斧加身的那一刻,史可法都是沒有說過一句服軟的話,連一星半點的求饒意思都沒有。
這樣的一個人,到死都是這樣保持不變,難道不值得人欽佩嗎?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欽佩下,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他被後世之人的欽佩之情也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越積越多,便有了這般的歷史地位,
按下這些暫且不表,單說李起得知眼前之人竟然就是史可法後,那是震驚了許久,滿眼的難以置信。
李起沒有想到這人就是史可法,怪不得昨天他為自己說話,惹怒了弘光皇帝,卻是不見弘光皇帝發火,原來因為他是史可法啊!
這就說得通了,畢竟史可法也是弘光皇帝的從龍功臣,還是大功臣,弘光皇帝不管怎樣,多少還是要給點面子的嘛。
“原來是史大人,昨天還多虧了史大人為本藩求情,讓本藩不至於孤掌難鳴。”
李起心中極是感動,雖然昨天史可法的那些話,說了也跟沒說差不多,
不但如此,還不如不說,畢竟那段話還更加惹怒了弘光皇帝。
但人家史可法畢竟也是對自己的一番好意,李起又怎能不知好歹,道謝一聲還是要的。
史可法見李起態度真誠,不由得也是有點受寵若驚,
“不敢不敢,王爺太客氣了,下官微薄之言,也沒幫上什麼忙,不敢當殿下如此稱謝,慚愧慚愧。”
不得不說,大人物那就是大人物,身份地位擺在那裡,稍微那麼一句道謝的話,就能引來別人的一陣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