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早已經是興盛起來,大明商人別說和邊上的朝鮮日本等國通商,便是那萬里之外的法()國、英()國等國家,也是貿易頻繁。
由此可見如今大明對外貿易之昌盛。
而貿易卻又是利潤極其可觀的一個買賣,轉手之間,便可獲利數倍,數十倍,這又豈是地裡刨食的莊稼漢可比。
便說那江南之地,還有那沿海地區,那些以貿易發家致富的豪門大商,這些人身家哪一個不是以十萬兩,百萬兩,甚至千萬兩計算。
但是大明王朝的稅收制度卻又是如此病態,家徒四壁的農戶,每一年被農稅逼的要死。
而那麼身價鉅萬的商戶卻又是幾乎不用交多少稅。
而且這樣的情況越到大明後期,越嚴重。
到了崇禎帝時期,崇禎帝在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們的建議下,更加是將商稅茶稅什麼的撤銷大半,和廢了沒什麼兩樣。
以崇禎十五年九江一個沿河港口為例,一年所得的稅賦竟然只有七十三兩二錢銀子。
就問一點,這收上來的銀子,夠這一個港口官員所需俸祿的分毫嗎?
俸祿都不夠,更不要談補貼朝廷了。
這種情況可以忽悠崇禎帝,可是忽悠不了李起。
所以李起這一次免除的只是農稅而已,並沒有免除商稅。
李起就是要借這一次機會,用商稅來取代農稅的地位,在這三年裡,商稅毫無疑問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有的人也許就要問了,那李起難道就不擔心這些豪商巨賈會聚眾作亂嗎?
要知道這些豪商巨賈個個身家鉅萬,這身後的勢力和人脈那也是不俗,
難道李起一點都不擔心嗎?
答案是李起還真是不擔心。
要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商人要想鬧事,那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因為商人本身自己是不具備鬧事條件的,因為他們是屬於金字塔尖的人物,屬於極少數的人。
而極少數人要想鬧事,鬧成事,鬧大事,那一定是要藉助別人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通常來說只有三個,第一是農民,第二是官員,第三是外敵。
李起宣佈取消農稅三年,徭役三年,無疑是極其得人心的,農民便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試問這些農戶得到了這麼大的利益,他們還會受那些商人的蠱惑驅使嗎?
這顯然不可能。
而那些官員天天在李起眼皮子底下打轉,李起對他們各個都看得通透,
這些人要想跟忽悠崇禎帝一樣來忽悠李起,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李起武功赫赫,手裡掌握著刀把子,那豈是好惹的。
能夠當官的,那自古以來就沒幾個是傻子,試問又有幾個官員敢冒生死族滅的下場,在李起面前鬧事呢?
最後就只剩下外敵了。
也就是說勾結像李自成、張獻忠,或者說是關外韃虜這樣的人。
且不說他們能不能勾結上,便是勾結上了,李起也不怕。
一來李起本身就要對他們動手。
二來,如果他們勾結上了,那麼李起更加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處置他們。
李起還巴不得他們能夠混在一起呢。
再有就是像李自成、張獻忠還有關外韃虜,這些人本身就是無法無天的所在,
在自己大明朝廷的統治下,多少還能有點王法約束在,畢竟三百年的王朝,多少還是要點點面。
然而到了他們那一邊,則完全是將全部的身家性命,寄託在一個完全沒有章法,完全沒有道德品性,完全沒有約束的人手中。
這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能夠成為豪商巨賈的,李起相信他們之中也沒幾個是笨蛋。
所以李起相信他們也能看得明白。
正是因為有如此情況,所以李起絲毫不擔心這些人會鬧事,
有道是時勢比人強,李起相信只要是稍微有那麼一點腦子的人,他們就會服從自己的管理。
雖然說自己會對他們進行加稅,但是稅賦本身就是建立在他們營利的基礎上,
如果他們沒有利潤,他們就不會去做買賣,不做買賣,又從哪裡去收他的稅呢?
收他們的稅越多,往往也就意味著他們賺得越多。
有道是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若是他們連這些稅賦都不想交納,便不可能賺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