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懷念前朝(1 / 2)

“你們想一想,這自古以來,有拖家帶口打仗的嗎?我們要是就這樣過去打京城,那韃子一個衝鋒,你們得成什麼樣?你們得死多少人!”

要說李起這話嶽來他們也不是沒說過,但是這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同樣的話換了不一樣的人來說,那效果就是不一樣。

嶽來戚正黃廷他們是團長,在大明的官職裡面沒有這個官號,百姓雖然知道他們是官,但是對這官有多大卻是沒概念。

所以老百姓在面對嶽來戚正黃廷他們的勸說時,還是會固執己見,不依不饒。

但是李起這個三皇子,堂堂定王的名號卻是實打實的,那可是具有當皇帝的資格,而且這時候崇禎帝死了,太子生死不明,那他李起這個三皇子就是最正統的皇位繼承人,老百姓還能不敬畏!

所以相比較來說,李起的話和嶽來他們的話雖然都是一樣,但是這話語的分量卻是不可比較,這其實也就是古人講的名分!

你李起的名分擺在這裡,聽你的話,挨你的訓,受你的罰,那都是應該的,別人那就不一定了。

因為老百姓對皇權那是具有與生俱來的恐懼感,敬畏感,所以不管他們怎麼想,在他們面對李起這個皇子的時候,李起還沒有開口,他們那底氣就已經是弱了四五分不止。

再加上這事情誰都知道李起這樣做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之所以反對,那也只是怕出意外而已,但是李起也說的明白,若是和家小在一起,那出意外的機率好像還要更大!

所以這時候百姓都是不由得底下頭,不敢去看李起。

這時候只聽李起又是說道:“你們放心,我會派人將你們的家小好好安排,一定會保他們周全,我就問你們一句,你們信不信我?”

李起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老百姓自然也是無話可講,紛紛是同意了李起的決定,答應讓家中老弱先到山東去。

一旁的嶽來和戚正黃廷他們見李起不過是三言兩語的就把事情給解決了,無不是目瞪口呆,心說這也太容易了吧,

剛才李起說的話我們也說了,而且還說的比李起還要入情入理,但是我們怎麼就不行呢!

最後嶽來他們也是不得不佩服,直感慨怪不得舉事要找宗室當旗子,這宗室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真是沒的說。

崇禎十七年九月六日,經過大致的甄選後,本是十三萬多人,最後只剩下六萬餘人。

甄選之所以進行的比較順利,除了李起個人的影響力之外,還有一個群體的力量也是功不可沒,那就是鄉紳。

是的,這年頭的老百姓許多都是一輩子沒出過方圓五十里,五十里以外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另一個世界。

所以這次他們能夠成群結隊的來響應李起舉事,那自然是少不了帶頭人,這帶頭人自然就是以鄉紳為主。

儘管也有一些族長牽頭,但是畢竟見識擺在這裡,族長大多上了年歲,行動不便,思維不敏,比之鄉紳自然是差了許多。

再加上鄉紳有錢有糧,自然是更加具有優勢,所以這十幾萬人大多由各地的地方鄉紳牽頭過來找李起的。

正是有了他們的協助,才是讓嶽來戚正黃廷他們管理的方便,少了許多的麻煩。

在明末的歷史上,許多的鄉紳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眼見大明朝廷不行了,於是紛紛串通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給李張送錢送糧,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李自成張獻忠一遇上韃子就不行了,於是又轉過頭來投靠韃子。

但是等他們看清楚韃子的嘴臉後就後悔了,韃子不但是要剃髮易服,還對他們進行了大肆的剝削,將他們的財富和田地都是搶個乾淨。

他們稍有反抗,韃子就是直接將他舉族皆滅。

在韃子那鋒利的屠刀面前,不知道多少的鄉紳被殺絕了,這般的慘烈,比之大明朝廷對他們的寬容大度來,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以至於歷史上到了康熙五十年的時候,那時候大明都滅亡六十多年了,還有一個明朝遺老鄉紳感嘆,說道:“論之富足安樂,當今之世比之前朝,百不及一也!”

由此可見鄉紳在大明滅亡後,他們是有多麼的懷念大明。

現在,這些鄉紳在見識了韃子的殘暴後,心裡對韃子和大明有了對比,以前那個歷史那是沒辦法,沒機會,所以才不得不在韃子的殘暴統治下苟活。

現在有李起舉義,堂堂的三皇子,天潢貴胄般的身份擺在這裡,不說為了前程富貴搏一搏,便是為了保住自家現有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