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這個武字,何為武?我們把這個字拆開就會發現,根本不是什麼戰無不勝為武,武字就是‘止戈’二字啊,停止干戈的力量,這才是武。”
“一年前,我聽白玉國的四皇子說起過青玉國和花玉國的事,那時候,花玉國建立了妖力殿,以武力征服天下,連年攻打青玉國,可是為什麼年年獲勝,卻始終馬瘦國窮?還不是因為誤解了武的意思,不思文路,沒有後勤所致?就算花玉打了一萬場勝仗,只需一敗就能失去所有,萬劫不復。”
“而青玉呢?只知發展,不思用兵,宗門再是自稱登天驛,亦不可登天,連年被別人當成肥羊去宰,青玉和花玉就是兩個極端,本來唯一的結果就是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各自消亡,誰知兩國選擇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合二為一,陰陽結合而萬物生,本來我以為問題應該解決了,可誰知道……咦?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當年兩國合一的時候,是不是有人證道長生了?”
“不錯。”草聖回想起那時的事情,目光閃爍:“是丹聖和鬥聖,合併之議是丹聖提出來的,但是首先成就長生的,是鬥聖,一年之後,丹聖也證道長生了,對了,在十年之內,體聖和醫聖也證道長生了,那段時間,前後走了四個老夥計。”
“那就對了,他們一定是明白這一點了。”張孝恆說道:“為何止戈為武?那就要牽扯到獲勝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我一直認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因為真的上陣打仗之前,善戰者的實力已經碾壓對手了,因此,不戰即勝,這就是武的最高境界,可是這最高的境界,卻是需要依靠文功才能做到的。”
第616章 治國有六因
張孝恆說道:“為何止戈為武?那就要牽扯到獲勝到底是什麼了,其實我一直認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因為真的上陣打仗之前,善戰者的實力已經碾壓對手了,因此,不戰即勝,這就是武的最高境界,可是這最高的境界,卻是需要依靠文功才能做到的。”
“那麼,何者為文呢?”張孝恆說道:“單看這個‘文’字,是天上有主,地有殺機,一旦天上這個點沒了,沒人管了,下面自然就打成一團了,剛才符文尊者說了,撫順天下,教化蒼生為文,所以,能管得住武鬥的,管得住嘴斗的,方可為文,也因此,文者的最高境界,亦是震懾四方,天地讓路,是提筆即可安天下,上馬亦能定乾坤!要想做到這一點,自然要首先展示武力,把對手震懾住,那不就是武嗎?難道你站在那裡,別人就會聽你的嗎?”
“對你們來說,通往道之終極的寶庫就在彼此身邊,你們倒好,放著身邊的寶庫不看,專心排斥?你們自己說吧,這條大道是對是錯?”
“……”現場完全安靜下來了,武之極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文之極致是管束天下,天地讓路!說的真好啊!
以前的自己,是不是當真錯了?
張孝恆掃視了一圈,見他們沒言語,於是繼續說:“兵之道,以敉數分之,上有兵家三十六計,下有兵家七十二法,計為用兵之道,法為練兵之術,這些計策和練法是什麼啊?是文功!若是沒有文字的記錄和推演,哪裡來的武道兵法?”
“文之道,首先是詩禮樂啟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後是四書五經六藝,文人更應該善騎,善御,善射獵,懂得靈法運用之道,所以文道十大學科才能最終趨於圓滿,文道不代表力量,文道使人學會使用力量!沒有武德的守護,能行嗎?”
兵聖問道:“天王小友,你說兵道三十六計,七十二法,指的是三十六戰陣法和七十二兵練法嗎?”
草聖打斷了他:“老兵頭你等等再問這個,天王小子,這次你早就知道秀玉國告密者會如此之多,是不是就因為你知道我們文治不足?這都是因為選舉制造成的嗎?”
張孝恆搖搖頭:“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人士去做才好,你說對吧?選舉制就是將選擇的權力交給老百姓,這樣做的初衷當然很好,但是他們足夠專業嗎?他們知道自己該作何選擇才是正確的嗎?不是百姓的格局不夠,而是精力和資訊不對稱,他們平常很少接觸到治國和管理,無端地讓他們選擇,註定是吃力不討好的。”
“其實,這並不是選舉制不好,在選舉制的國家裡,百姓有出聲的機會,可以從下往上的監國,使官員不妄為,使百姓有保障,看起來其實不錯,但其實弊大於利,首先,百姓不認識參選人,即便認識也不瞭解,不知道他是不是個騙子。第二,百姓看待治國之事不夠專業,很可能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集體,不顧國家,不顧未來。第三,不論怎樣,選舉制內耗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