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3 / 4)

年前便被忽必烈潛心經營,如今已成當世第一雄城,因為大元國力強大,而蒙古人又富有天下,色目人、漢人中的商賈大都來大都做生意。大都如今早已取代了蒙古舊都——和林,成為如今大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當年蒙哥掌權時,忽必烈就經略漢地,忽必烈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學,有大儒贊之“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忽必烈恢復漢制,重用漢臣,北方漢儒紛紛投效,文風萃然雖不及江南,可是北方大儒事遼事金,於經世致用一道頗有心得。忽必烈重視漢化,尊奉孔家,如今北方的孔子後人都得到優待,為元朝鼓吹。大元國號也是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

即便忽必烈多番努力,漢人地位在北地仍舊低下,即使如漢人大將史天澤這般重臣,也曾被蒙古一般的貴族看不起,並且多番辱罵。這也是忽必烈有意為之了,蒙古人視天地山河為牧場,忽必烈雖然重用漢法,也是為了更好的佔據這萬里山河。

黃昏時候,李志常步入大都,眼中繁華一片。大元又蒸蒸日上。落在李志常眼中無異於冢中枯骨。他後日有一場約會。手上無事,提前來到大都,也想見識一下蒙元大都究竟是如何氣魄。

在人群中左右穿梭,李志常在這裡閒逛,只見到前面一群閒漢正在毆打一個身披袈裟的和尚,佛道不相謀,李志常也不想管這閒事,不過走得近時。李志常發現這身披袈裟的和尚還挽了個道髻,十分怪異,李志常瞧得好笑,走上前去,三拳兩腳將這些閒漢打跑。

怪異和尚口中夾雜不清幾句無量天尊和阿彌佗佛,不倫不類,好笑之極。李志常細紋他為何如此,這和尚回道他叫朱餘老,本是全真道士,只因為全真教和八思巴在御前鬥法失敗。從上到下都被剃了光頭。朱餘老也不例外,他分在前邊一處小道觀。被剃了光頭後,道觀也改為寺廟。只因他這裡偏僻,也無人來管,過了一年半載,頭髮長長,又挽了道髻。

也可以說是身兼佛道兩家之長,他年紀又大,不事生產,這裡沒什麼香火,只得將廟裡的田產租憑出去,聊以度日,不過他一個糟老頭子,自然被周圍潑皮欺負。李志常聽了之後好氣又好笑,他當年在現代時候,師父逝去後,孤守道觀,若非他一身好武藝,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欺負。

朱餘老得蒙李志常搭救,便請李志常入了寺廟,好生招待一番。李志常反正也沒在大都落腳的地方,便在這裡休息。這裡地處僻靜,少有人來,也不擔心有人打擾。不過如今崇佛抑道,他這道士打扮確實顯眼,容易招惹是非。不過李志常對於這些也渾不在意,他興之所起,即便帝王將相也等閒視之,哪管得那麼多。

本是是非人,才有是非身。一夜無話,默運玄功,李志常在鬧市晃盪,只聽到有人說‘八思巴’開壇講法,李志常此次進入大都和八思巴也有些關係,故而也很好奇這聲震北地的活佛八思巴是何等人物。當年那個藏僧阿灘的大手印功夫已經頗為了得,但是猶然對八思巴敬若神明,認為八思巴可以和李志常較量,李志常自然十分好奇。他讀過原著,倒是知道八思巴確實厲害,可是卻沒有真正見過本人,而且書上所言大都未必能夠盡信。

只過片刻,人潮湧動,如波浪般分開,一大群人馬分開百姓,撞到了不知道多少的街邊攤販。李志常見狀搖頭。馬上騎士俱是紅袍金箍,頭陀打扮,揮舞長鞭,大聲呼叫。

這裡麵人群中又不知道多少無賴子弟趁機渾水摸魚,攪得人群陣陣驚呼。李志常在人群中隨波逐流,卻也到了前排,這一路他絲毫沒有運用神功,只是隨波逐流,借力使力,讓人群將他送到前面。

只見西邊數百喇嘛黃衫皂靴,迤邐而來,當先百人分列兩行,羽葆交錯,寶瓶生輝,金劍光出,銀輪常轉。人群中一頭白色巨象,披金掛銀,瓔珞宛然,象揹負著一座純金大轎,四面中空,掛著珍珠簾子,隱約可見一個黃袍喇嘛,端然靜坐。數百名喇嘛口誦經文,將手中圓筒骨碌碌轉個不停。

見到八思巴這般陣仗,李志常暗想:佛門為廣大佛法,常以莊嚴寶相視人,這八思巴雖然看著極盡奢華,也未必是個沉迷物慾的人,李志常遠遠望去,查探八思巴的氣機。猶如煌煌大日,光明遍及每一份角落,無一處黑暗可以出現。轎中八思巴眉頭一皺,他剛才心生感觸,身上不知道被什麼盯著一般。他幼而穎悟,長博聞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