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因為自己的張澤亮絕沒有取勝把握。
大王一揮手,阻止二王繼續說話,既然那神仙已經預料,定有天數,況且絕不會加害自己,不再糾結此事,再次掃視一下眾人準備退朝,因為密信中接下來的話他倒是不再相信,淡淡問道:“眾臣可還有奏,無稟退朝!”
陳王立即上前一大步,高聲說道:“大王,微臣有奏!”
大王心裡一顫,險些失聲,一種吉祥之感湧上心頭,不過仍任面如洪鐘不動聲色,厲聲道:“講!”
“微臣斗膽啟奏,永世王后仙逝半載有餘,國不可一日無母,理當順應天意,禱告先祖,以期更制,提早收納冊封大王后!”
大王后!
大王猛然站立起來,並不是因陳王提出這違逆祖制之奏,而是密信中完全已有料及,這究竟是為何?
“大王萬萬不可,”鄧王顫抖著移步啟奏,大王循聲望去,那是自己的老臣,為數不多的忠臣之一,“南國萬民唯禮數為先,永世王后逝去不足三載,萬不可違反祖制啊大王!如若草率行事,怎可慰藉永世王后在天之靈,怎可平定天下循規蹈矩之民啊大王。”老臣已是悲悲慼慼,看來就是被陳王砍掉腦袋,也斷然不肯。
“大王,”陳王既然已經說出去,定是收不回來,“高祖定製之時,戰亂紛紛,民不聊生,朝中四分五裂,適逢王后去世,高祖為防逆臣趁機以納後為名擾亂朝綱,或爭奪王后之位釀出慘禍,方有王后逝三年不得續後之說,如今天下太平,納後封后無可厚非。老臣自願請命前往永世王后墓前秉知,先祖位前跪請,如有是非,全當老臣為禍!”
大王緩緩坐下,極力遏制心中波瀾,凝視著陳王,想著那信,又依照信中最後陳述將目光投向二王。
二王立即抬手為揖,義正言辭般說道:“大王,護國公所提破祖制提前納後,容得臣弟說幾句,”他首先不忘將責任歸攬於陳王,“時下大王無王后,相當於民間家戶無婦,然我南國男女各半,仰望王宮,承接祥瑞,宮內無後主,自然令民間百姓心有餘悸,耿耿於懷,甚至唯唯諾諾,日夜期盼,動搖民心,故臣弟附和護國公所言,奏請大兄王納後!”
二王居然同意!
大殿之內頓時稍有騷亂,又有兩個老臣唯唯諾諾:“大王,三思啊!”
“大王,不可啊……”
但是大王的忠臣不但年事已高,而且人數寡少,片刻便被一陣聲音壓下去:“臣附和!”
“臣附和……”自是兩位重王的門人。
……
大王忽見今日情形完全被料到,心中也是悵然起來,沒想到自己身為大王,力量竟如此薄弱,深深讚歎書寫密信之人,那個持有彩劍之人,當然也是遵照信中囑託,故意沉下臉來,一字一句言道:“此是違背祖制,再議!”
陳王頓時驚愣,偷偷窺視大王,可是明明見到高興之態,心中瞭然,接著便心花怒放,趕緊行禮以示造次。
連夜,陳王密訪幾位老臣,當然他不敢威脅,不過他有三寸不爛之舌。老臣們自然沒有遲鈍之輩,大王不但沒有懲處陳王犯逆之語,而且兩個字“再議”直接敲碎他們老守的堡壘,再見到大王無絲毫慍怒,心中巴不得陳王來求情。
後殿寢宮之中,大王寬衣解帶,換得睡袍,招手喊來親信小文官,將那信扔給他,示意仔細讀一遍,自己則合上眼睛,仔細品味心中語意。
文官抬起密信,逐字讀到:
啟稟大王,明日朝會定有三事:一則為彩劍,此乃王族高祖之輩傳留,實為大王之物,在下先行保管,行俠之事實屬無奈,不想引民枉自揣測有損王威,可依重王之見封在下微職以正視聽,在下無憾;二則為殿試,大王可徵得陳王之意,允榜首為大將軍,定為大王效忠,以正軍權;三則陳王必提納後之奏,二王必附和,然忠厚老臣反對,大王可稍稍拒之,南國須儘快召陳長主入宮,悉聽良策,防發變故。借彩劍之人手書。
大王一擺手,那文官出外。
他踱步寢宮內,暗自思忖:彩劍白芝,這是傳說中曾高祖遺留之物,自己多年尋之不遇,果真同時出現,那麼救瑩兒之人便是持劍之人,況且急令自己納陳瑩兒為後,自是天意不可違,想著便暗下決心……
他唯一擔心是,明日的比武是何結果!
第062章 高臺會試(三更求收藏)
暖暖初秋之際,巍巍王宮之中,兩座高架比武臺赫然矗立,幾百武甲護衛排列整齊,圍牆邊緣排排彩旗迎風招展,臺下眾王親貴族熙